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回 初入官场一儒生 阅尽冷暖记心间 (第1/3页)
景福元年初冬 豫州洛阳城 刺史府书房,刘裕看着刺史刘会道刚刚递给他的密信。 刘会道背着手道: “陛下让豫州调拨军马粮饷以备来年出征漠北。” 刘裕皱了皱眉头道:“大人欲如何行事。” 刘会道心中一叹道: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此事还需元德细心cao办。” 刘裕拱手应诺。 欲言又止的刘裕所顾忌的刘会道怎么会不知道, 当今陛下太年轻了, 远没有先帝的城府心机, 刚刚掌控禁军军心未稳国库空虚, 正当精心图治与民休养, 却在此时调拨九州各地资源劳师远征实为不智。 但作为臣子在陛下发出指令后, 刘会道只能尽力筹措军饷物资。 只能寄希望予新帝能谨慎行事。 刚刚从荆南长沙城的岳麓书院回到豫州洛阳的居所, 刘彻便被大哥刘裕喊到书房好好谈了一次心。 两兄弟一夜促膝长谈,刘裕也明白了刘彻的想法, 心中无比欣慰弟弟成长。 但同时他严肃告知刘彻, 他可以根据刘彻所长给他安排一些事情做, 但刘彻不能告知任何人与自己的关系, 若差事做得不好也一样会受到上官责罚。 随后刘裕将刘彻安排到豫州环境最艰苦的亳州魏县, 做了一名小小的县丞, 负责魏县推进农桑及淮泗乱民引起的难民安置等事务。 休整几日后刘彻从洛阳城东出虎关前往亳州。 初冬的豫州平原虽不如北方那边白雪纷飞, 但也是寒风刺骨了。 越往青州与豫州的交接亳州城前行, 周围的环境越是萧条, 路两边尽是因为天灾流寇而荒废农田, 偶尔遇到的残破村落里面的房屋也十不存一, 这些村落皆毁于无休止的战乱。 刘彻骑着一匹瘦弱的黄骠马, 被家仆刘老九牵着漫步走在官道上。 亳州城临近青州受近些年旱蝗天灾的影响, 周围州县的百姓生活困苦。 残破的官道上经常能遇到三三两两, 扶老携幼骨瘦如柴的流民, 大多是前来豫州逃荒乞食的青州及淮泗流民, 在寒风中流民裹着单薄破烂的冬衣瑟瑟发抖, 那一张张的脸上尽是麻木, 就像枯死的树皮般黯淡无光, 他们的眼里已经没有一丝亮光, 流民们因为饥饿艰难地挪着步子行走在官道两侧, 路边干涸的沟渠里, 不时能看到饿死或冻死的流民尸体。 这时官道上一队清查流寇的骑兵行过, 刘彻看到一名流民因为躲闪不及就挨了军士的一鞭子, 被抽的流民身上瞬间就显出一道暗红的血印, 疼的流民倒在地上哀嚎不已。 愤怒的刘彻刚要抬手质问却被老九头按住双手, 那队官兵扫了一眼刘彻, 哈哈大笑着策马飞奔而去。 刘彻翻身下马来到刚刚哀嚎的流民面前探查, 却发现那流民却已经没了气息, 本就只剩一点生机就被一鞭子抽没了, 周围其他流民叹了口气便不再理会继续前行。 一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看来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乱世。 乱世之际,人不如狗,贱如草芥。 刘彻看着长长的流民队伍,在低沉的云层下顶着寒风前行, 残破的衣服如同招展的旌旗般随风飘荡。 就像一幅写实的画作, 一幅写满乱世百姓无尽苦难与心酸的流民图。 这一刻的画面深深的印刻在刘彻的心中。 他压抑着内心的愤懑继续前往魏县。 数日后 两人来到魏县县治所在地魏城。 魏城门口两边杂乱地搭建了许多草棚, 为防止流民作乱,城中是不许流民入内的, 各个城门口都有不少兵丁把守, 流民只能在城外靠着城墙搭建草棚躲避寒风。 刘彻带着老九头牵着瘦马慢步走到城门口排队, 所有人进城自有兵丁架枪盘查, 守城门的兵丁可是个肥差, 商贩为了不被刁难都会孝敬一些买路钱, 而带有家室的为防被兵丁sao扰也会给些钱买个清净, 刘彻眼见数人塞了几文钱便顺利进城, 而无钱给可以孝敬的贫苦百姓, 兵丁要么被轰走要么顺手拿些平民售卖的东西。 俗话说贼不走空,这些兵丁可比贼人敬业多了。 就在众人按照顺序排队进城时, 一辆马车从远处官道上疾驰而来引起人群一阵sao乱, 刘彻要不是被老九头眼疾手快拉一把, 差点被马车撞到。 而守城的兵丁一看马车后的沈记旗号, 立马撤了拒马也不盘查就放马车进了城, 还慌不滴地一个劲对着马车点头媚笑, 一副狗奴才的献媚样。 等马车过了城门 兵丁们又立马趾高气扬地开始继续盘查百姓, 变脸之快让变脸大师都自叹弗如。 很快到了刘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