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回 儒家五经道不尽 万般荣耀转头空 (第1/2页)
岳麓书院 窗前的李式和刘彻两人良久无语。 突然阁楼上传来一声清脆的呼喊声。 “子润兄,翟老夫子寻你到藏书阁一叙。” 李式刘彻相视而笑,这个刘宏永远这么大嗓门火急火燎的。 就见楼梯口刘宏提着学子袍噔噔的跑上阁楼。 一见李式也在忙理了理衣服对李式拱了拱手。 然走到刘彻身边挽着刘彻的胳膊就笑着说道: “我就知道你在这里,翟夫子寻你呢? 学子们到处寻不到你,只有我猜到你肯定在这里看书。” 李式看着唇红齿白五官精致笑面如花的刘宏不禁目眩,赶紧移开目光心中默念: “我没有龙阳之好,我没有龙阳之好,” 刘彻也是无语忙道:“好了刘宏,我知道了,我这就去,你就别拉了。” “那怎么行?就你这磨磨唧唧的性子,让老夫子不知道等多久,我带你去。” 刘宏也不管刘彻同不同意,与李式告了声辞后就拖着刘彻下阁楼。 一边下一边谆谆教导道: “刘彻啊!翟夫子可是荆襄大家,你可要虚心请教,别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单独寻你去藏书阁,莫大的荣耀啊!” 随着刘宏拉着刘彻浅行浅远,整个阁楼也随之安静下来。 不多时,王全登上阁楼递给李式一封信后躬身退下。 李式看着信上的画的暗号中一惊,忙将信件放入怀中。 伸头对阁楼下的王全喊道:“王全备车,我要去一趟长沙城。” 王全忙连声答应,很快李式带着王全出了书院乘车直奔长沙城而去。 长沙作为荆南重镇人口众多,商旅不绝,整个城市热闹非凡。 然而长沙城东门大街外的东升客栈,却是附近较为清净的一处。 李式的马车直接进了客栈后院,随后李式让王全看护马车, 自己在店小二带领下来到楼上一间客房,三下有序轻扣门房后, 房门开了一个缝李式环顾一下回廊确认无人后闪身进了房间。 房中有一人待李式入了房间后轻轻关上房门。 李式扶着桌子坐下忙问道。 “林勇,你不在扬州护卫舅舅怎么来长沙了?” “少主,大将军遣我来给你送密信,将军说你一阅便知。” 林勇从怀中拿出一封密信双手递给李式。 李式拆开信走到窗前展开看了起来。 看完李式冷笑一声心想,才离开不到二年我的好大哥就有动作了。 李式亲生母亲林氏乃是扬州三阀之一林家唯一的女儿, 当年林家为拉拢李亨将林氏下嫁李家,林家随富可敌国但家丁不旺, 除了林氏只有一个哥哥名为林辰,李亨深喜林氏也对这个大舅哥到时十分照顾, 让其执掌扬州最精锐的江北通州陷阵营。 到了林辰这代林家更是男丁不旺,只有一女林轩, 林辰自小就对李式这个亲外甥就格外的喜爱, meimei林氏过世之后更是爱护李式视如己出。 李式想了想道: “林勇你且回去禀告舅父大人我已有谋划,让舅父大人编练新军时要防黑手伸入通州大营。” 林勇躬身回道。 “是少主,属下今夜便回通州大营,将军让我带来的暗卫随时听候少主吩咐。” 李式点了点头道:“你先早些休息夜路难行。” 说完李式烧掉密信,下楼回到马车上离开了东升客栈。 马车在官道上稳步前行,道路两边的春色让人心旷神怡, 而车上的李式心中却满是苦楚。 大哥李坤已经将手伸向通州大营,这是自己母亲留给自己的唯一依靠, 没有舅父在军中实力的全力支持,以大哥李坤的张扬自傲的性格定容不得自己, 那时扬州恐难有自己的安身之所,想不到兄弟骨rou之间却满是勾心斗角, 让李式倍感身心疲惫。 此时此刻,岳麓书院的藏书阁内,荆南大家瞿忠厚老夫子正与刘彻对谈。 阁楼之上,一张木桌、二个蒲团,香炉加清茶,两人相对而坐。 翟老夫子乃荆襄大才,号至游居士,出身寒门,周熹宗文德元年进士, 因不满朝廷官场的昏聩愤而辞官离京, 后历时四十年游历九州山川大河著《九州神游录》, 书中记录了九州山川大河之险要,详尽描述了名山大河的详细地貌特征, 也对各地人文有一定描述,乃当世最新最全用以记录九州地理的重要文献。 夫子游历九州的这四十年也是大周由盛转衰的四十年,夫子行万里路阅尽百姓疾苦, 更思万民福祉,只因朝堂上皆为结党营私、蝇营狗苟之辈,一身抱负空余恨。 那日千秋阁论本,夫子听闻刘彻的民本之论,与自己一生所志不谋而合。 日来所思所想觉得需要跟刘彻单独谈谈,忍不住就让人寻刘彻过来当面论道, 畅所欲言以开心慧。 老夫子看着年轻俊朗的刘彻,眉宇间英气勃发便更多几分爱才之心,温声道: “千秋阁那日,子润的民本之论似乎言犹未尽,老夫愿闻其详。” “不敢,只是学生久读资治通史、春秋等大家所著之书偶有所得。” “学问之道不在古而在今,若学无所进,圣人也枉然。” “学生惭愧!” “民本之思古即有之,然不成体系,盘杂而纷乱。子润你盛读典籍亦包含杂学, 如若不能融会贯通,则难成大家。”老夫子温言道。 “学生亦长有所思所想。正如夫子所言甚觉如云中观山,看似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 “子润!我来问你,大周社稷起于万民,百年来民众安定天下太平,何以如今天下复乱?” “大周初定,为修养民力,轻徭薄税,于民安息。 万民思安则天下安定。 如今天下再生乱象,在学生看来,乃是民利不清。” “子润民之利何在?” “学生以为,民之利在乡野农夫于不辞辛苦耕耘, 万千工坊日夜轮作做工、 无数马夫船工南北调渡。” “子润可否在深究民利之本?” “民以食为天,天下万民所思所想皆为食,食为民利之本。” “子润,食为民利,可否言粮为民本?” “学生以为粮食就是基石,若没有稳固的基石, 民众就会被逼上绝路,进而思变。” “子润你所说的思变是那种变?” “夫子,此变学生看来就是大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国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