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相_九州框架设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州框架设定 (第1/2页)

    九州:

    大城人口十万到三十五万。中城五万到十五万。小城五万以下。

    东北云州:

    北边为东戎部落领地,东靠渤海,南邻翼州,西为灵洲,

    境内有三座三十万左右人口的大城以及十余座近十万的中城市散布期间,

    过三十万人口的大城分别为东北地区的辽城,扼守东北要道牵制东戎发展,

    中部的平城为州府治所,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三十余万,西北的康城为重要的军镇。

    然地大物博,西北为山地、中南东部为平原,为大周朝东北屏障。

    合计人口大约七百多万,良田七千多万亩。

    天下王土云州占一成。

    北边灵洲:

    灵州夹在云州与雍州之间,南部靠近为大周北部屏障阻挡漠北的游牧部落。

    北部为高原草甸及南部为盆地平原,中部为高原山地地形,有大城三座,中城八座,

    其他都为小城散落期间。大城为灵州北的风都城,中部齐云城,南部的梁城。

    州郡治所为中部齐云城。人口近五百万。

    中北部为大周重要的军马场及畜牧场,南部因临灵水形成中游沿河平原适合耕种,

    耕地大约四千五百多万亩。

    境内有东西灵水自雍州西来,穿州而过向东南入青州后入海。

    天下王土灵州占二成,地广人稀。

    西北雍州:

    雍州原北戎部落领地,大周开国皇帝太祖帝为避免西北两面受北戎威胁,

    令开国上将军威武大将军王抗领军击北戎得地置雍州,只有二座大城五座中城。

    大城为雍州东边武城及雍州西部门户掖城。武城为雍州治所在地。

    总人口近三百万耕地重要击中在河套平原地区月三千多万亩。

    地形为南高原草甸与北部荒漠山地,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位置。

    另也是东西方商贸通道。中部为河套平原,

    灵水大河自西方高山入雍州从西往东辗转进灵州,因为灵水水势不大但较急。

    天下王土灵州占一成,地广人稀。

    东边青州:

    青州自古为广大平原地区,山地只有青州东部的莱山,

    灵水从高处带来了丰沃的土壤至青州地缓慢慢沉淀,

    周太祖兴修水利,置良田万顷,物美人丰。

    青州东临黄海,有大城八座中城十数座。

    其中灵水以北大城有四座从西往东分别是分别为沧州城,衡州城、定城、济州城,

    其中莱山脚下的济南城为青州治所。

    灵水以南有大城四座从西往东分别为郑城、开城、泽州城及黄海之滨的盛洲城。

    人口七百万余万,耕地八千余万亩,

    虽占周土不及一成,却为国之粮仓之一。

    青州东北隔海为岛国高唐国和南济国以及倭国。

    中部豫州:

    豫州原汉人龙兴之地,天下汉人之祖十之八九出自豫州,

    豫州西北部为汉人心中的祖脉秦岭,横贯东西至青州平原挡住了北地的酷寒之气,

    秦岭以南的豫州平原沃野千里,养育万千汉人。

    有大城五座中城十余座。治所洛阳城,

    秦岭南从西往东为忻州城、宛城、亳城、阜城。

    总计人口近七百万。耕地六千余万亩。

    占周土一成,亦为国之粮仓之一。

    西部晋州:

    晋州为大周王朝龙兴之地,西部多为高山,地形复杂。

    中部及东部地势逐次变的平缓,因为无大河缺少水源,晋州主要也是畜牧业位置,

    周太祖祖上原为大秦高皇帝的马夫,因在春秋国战中救秦王有功。

    因而除了奴籍专门为秦王管理军马场。后几代积累军功至得晋王封号。

    后大秦失其鹿天下群豪并起共逐之,周太祖赵匡起兵于晋州龙城,

    历时二十七年乃定天下。后为方便管理天下将国都定于豫州,

    并新建长安城迁天下富商豪族百万入。

    晋州有大城一座为中部龙城,中城数座,人口总计不到三百万人,

    耕地较少为二千万亩。因地势险要民风彪悍,是大周禁军大卫龙津军的兵源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