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金洋留声行 (第3/3页)
拿了工具,开始cao作。 众人不再做声,看着赵机检查。 刘琛并没有围在那几人旁边,而是慢慢审视店里的一台台机器,和自己兑换的知识相对照。 没错,在穿越之前,刘琛就用5点积分兑换了1940年以前的所有留声机知识。 现在看到这些,他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除了每一处设计细节和改进方法。 过去的一个月,他已经把津门所有在售的留声机都看过一遍。 所以刘琛很清楚,邱管家那台留声机,比津门的留声机至少领先了三年,单单那个发声系统,就领先了两代。 不管是这位赵师傅还是津门的任何一位修理师傅,都没可能修得好。 刘琛看得很慢,赵师傅在一旁检查也找不出头绪,看了好一会儿,甚至戴上了放大镜,也没找到受损的痕迹。 无奈之下,只得取下放大镜,对邱管家道: “外面看不出来,得拆开看里面。” 邱管家一惊:“拆开了还能装回去?” “嘿,你这话说的!怎么拆怎么装,包你没差错!” 邱管家迟疑,又肯定道:“那拆吧,我信你金洋留声行的招牌。” 哪想赵机忽然抬起头来,带着些玩世不恭:“信别的没用,你得信我,我在哪,哪的招牌就亮。” 邱管家听了这话,有些尴尬,没办法接。 饶是张忠有涵养,也变了脸色。转念又想实在没别的人手,只好把气吞进了肚子。 刘琛暗自点头,这人性格果然如他查到的一样。 赵机是个孤儿,从小颠沛流离,机缘巧合之下跟了一位修钟的师傅,成了钟表匠。等到留声机流入津门的时候,他果断转了行,成了第一批留声机维修师傅。 正巧这时候张忠留洋回来,准备开留声行,看中了赵机。 赵机也确实有些本事,靠着修钟表的底子和一股钻研劲,成了金洋留声行的一块招牌。 出了名,野心随之滋生,开始要的更多。 刚开始张忠念着他跟自己不少年,确实立了不少功劳,也就答应了。 哪成想,贪婪止不住。 近两年,他把留声行的维修业务牢牢攥在手上,以此为要挟,试图和张忠分庭抗礼。 仗着一身本事,为人愈发狂妄,无所顾忌。 偏偏张忠拿他没办法,赵机的手艺是津门的头把交椅,没人能顶。 只能暗中隐忍,维持表面上的风平浪静。 天鹅颈般的黄铜长喇叭被放在一边,摇臂和机器分离,发声系统暴露在众人面前。 这一看,赵机傻了眼。 不是他以为的簧片齿轮,而是一根根橡胶包裹的线连接起来的机械装置。 赵机手上的动作僵在半空,迟疑道: “先生,你这台留声机,是用电的?” “我也不清楚,我只听说是法兰斯的最新款。留声机不都是这样么?” 赵机含糊其词,答道:“嗯,我先看看吧。” 留声机,1877年爱迪生的发明物。 利用针头追踪唱片上的凹槽,进而产生振动,再转化为声音的机器。 最初的留声机通过类似钟表的发条上劲,来提供转盘转动和发生的动力。 津门市面上的留声机,都是这样。 赵机修理过的所有留声机,也不例外。 唯独这一台。 法兰斯进口的最新款。 虽然还是依靠机械驱动,但为了提高转盘转速和发声系统的稳定性,引入了电力系统。 机械驱动的能量会被发电装置转化并储存在电池中。在使用时,电流被持续且稳定地输出,带动摇臂和喇叭,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发声系统的稳定性。 这是赵机从没有接触过的全新版本。 棘手。 赵机还在观察,迟迟没有动手。 没接触过电力系统,生怕弄错了产生差错。 他感觉自己额头冒了不少冷汗。 “怎么了?”邱管家奇怪道。 “没事没事。我只是被法兰斯的做工吸引了。”赵机摆摆手,打着哈哈。 一旁的张忠捕捉到赵机的心虚,目光流转,闪过一道念头: “赵师傅,找到问题了吗?还有多久?” “就是,您看我们老爷明儿就要用,今天能修好吗?” “急什么急什么,一会儿就好。” 两人的催促让赵机有些不耐烦,可全新的电力系统又让他无从下手。 电,对这时候的津门人来说,还带着神秘。 赵机除了在留声行里看过电灯,别的也没接触过。 他只听说这东西弄不好会死人的。 他不敢妄动,但碍于夸出去的海口和一旁的张忠,不得不继续。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一切,全靠手艺。 要是暴露自己对电一无所知,只怕会给张忠对付自己的机会。 压力像一块隐形的巨石,慢慢坠在赵机身上,他感觉呼吸有些急促。 “妈的,鬼知道怎么就坏了。算了,随便搞搞,没准就撞大运了。” 赵机心一横,直接伸手向电线末端伸去。 “别动!你不怕被电吗!” 刘琛大喊,一把抓住赵机的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