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 考成法与科举制 (第2/2页)
势将科举制度推出来了。 萧承看着殿中百官,沉声道: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天下如此之多的贤才,岂能不为朕所用?是以,朕欲面向天下,征召贤才。不论出身何国,身份如何,只要才华出众,朕都一律给予酌情留用!”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之所以到唐宋之后才得到大力发展,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原因。 上层知识分子,不需要科举,也能够有办法入仕。所以此前,自然不需要科举制度。唐宋之后,上层阶级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生产力足够供养数量足够的下层读书人,便需要一个让双方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科举才得以发展。 这个世界,在社会制度之上,并没有达到中国唐宋之后的水准。 谷本来萧承,是不应该这么着急地退动科举制度的,起码应该先普及基础教育,才能有足够的人才供他挑选。 但所幸在这个世界,诸子百家为了争夺天下的影响力,拼命地钻研自家学说,进而致使生产力大进。 而且各家从不吝啬自家学派的知识,甚至有为了传播自家学说化身教育家,自费、主动地普及起了基础教育。 便是这般,积累了不少民间人才,才有了萧承推行科举的基础。 殿中百官,听到萧承所言,再次愣住。 曲诚看着身边同僚默然不语,犹豫片刻,起身上前,拱手道: “陛下,您本意虽好,可如此一来,国中上下,必然应者繁多,又如何界定其是有能力的贤才呢?” “便按照察举流程,将应试之人集中起来,以策论考之,从而衡量其是否有才能。” 举荐制度,其实也有考试,以此来测试此人才华是否能够担任大任。但这个流程,已然渐渐化为走个过场的形式。 马敏文犹豫片刻,也站了出来,认真道: “欲要入仕之人,何其多也!此诏一出,只怕什么人都凑了过来,以图浑水摸鱼,所需代价花费,实在是有些大了!” 组织考试,人力物力,也是不小的! 萧承摇头,沉声道: “为国选材,代价大些便大些!而且自然会设立一个门槛,刷去那些鱼目混珠之人。” 百官此时,也有人大着胆子,出列拱手道: “陛下,我朝开国以来,选拔人才便以举荐为主。这如今突然换成这新法,只怕对朝廷吸纳人才,有所影响吧……” 萧承闻言,却是轻笑道: “朕又没说要就此废除举荐制度!朕登基不久,总要弄些新气象才是!” 又有一名官员,忍不住站出来道: “陛下,此举有违祖宗之法。朝中百官的举荐,已然够用了,何必耗费钱粮人力,行此举动?” 这个时候,沉默了半天的温体仁见状,再次出列,沉声道: “这从古至今,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矩?要臣说,陛下此举,能够搜寻民间野贤,乃是利国利民之举。” 说到这里,温体仁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看着刚刚出列奏对的官员,冷声道: “这位大人以什么祖宗之法来压陛下,倒是颇有用心不轨之处,不似好人!请陛下准臣详查此人!” 这明显带着威胁的话,让这出言劝阻的百官脸上一白,不由得倒退数步。 温体仁这段时间,为了拼命向萧承表忠心,那可是手段尽出,毫不留情,凌厉狠辣让人心有余悸,成功地让百官将他孤立起来。 被这样的疯狗威胁,实在是有些吓人。 萧承脸上故意做出一副不满之色,呵斥道: “温体仁,注意分寸!” 温体仁闻言,连忙对着萧承恭敬一拜,道: “臣有失礼之处,请陛下恕罪!” “罢了,退下吧!” “是!” 说完,温体仁便径直地退后了队列之中。 萧承再次扫视在场百官一眼,道: “好了,还有哪位卿家,心中有困惑不解,或是有不赞同的理由,便都说出来吧!” 听到萧承所言,百官面色不变,心中却在腹徘:这温体仁为了向您献媚,都做出这幅要动手威胁的样子了,谁还敢开口啊! 萧承看着低头顺眼,不敢多话的百官,旋即点头道: “好了,既然如此,此事便定下了! 百官无奈,只得齐齐拱手,道: “是!” “那今日朝会便到这儿吧!诸多事情,一一来做,不需慌乱匆忙。” 百官闻言,连忙齐齐一拜,沉声道: “臣等,谨遵陛下之命!”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