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3章 请柬 (第1/1页)
,带着空间超市去种田 作为初来乍到的异乡人,夏家人对吉祥县的适应程度算是最快的。胡家和赵家稍逊色些,但也不差。 然而从新年开始,到正月十五这段日子,一直有种淡淡的忧伤,隐藏在全家凑在一起过年的表象之下。 夏老爷子和周氏,偶尔也会睡不着,辗转反侧,怀疑自己当初要搬迁的决定,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有些轻率。 这种情绪,在吉祥县的官差来收税的时候,最为汹涌。 他们在北关镇已经交过一次秋税,到了吉祥县,却竟然要把同样的税再缴一遍。 好在吉祥县的人很多,每年也有不少人流入,征发徭役之类的事情,完全可以用银钱替代,并不需要竞争出钱代役的名额。 而且,吉祥县的确是个繁华的所在。 平日里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甚至连早晨起来,你想要打水洗脸,都有那模样干净齐整的小贩,轻车熟路地挑了担子,卖烧好的、送到你家门口的热水。 一脸盆热水,只需一个铜板,却省了生炉子的麻烦事。 好多人都愿意舍了一文钱,偷这个懒。 每天早晨,卖热水的小贩吆喝着到胡同里穿街过巷走一圈,把两大桶热水卖完,也能轻轻松松地收入几十个铜板。 运气好的,赶上打赏,还能再多赚一些。 据说这做派,是从京都流传过来的。 京都周边几个县城,都有样学样。京都里的大人物的享受,周边郊县的小人物,也能照猫画虎一番。 同样是因为跟京都离得近,吉祥县的新年夜和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放了一场盛大的烟花。 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火树银花不夜天。 夏家人大饱眼福之余,心里的忐忑不安,也放松了许多。 吉祥县的人,日子过得这样好,虽然处处都要钱,但到底比隔三差五就打仗的边关苦寒之地要来的舒坦。 过了元宵节,夏稻花的“稻花香”重新开业,却再也不复年前的盛况。 每日里客人都不多,也就能零零碎碎地卖出去些糖果、点心、酒水、小菜之类。 营业额即便往多了说,一般都不会超过三十两。最少的一次,竟然一整天都没有开张。第二少的一次,只卖出去了一小包点心。 其实,这收入倒也不算差了。 只是之前大规模采购年礼的那些人,给夏稻花养成习惯了,以至于她现在看到十两以下的银子,都有点无动于衷,情绪上丝毫不起波澜。 正月的最后几天,“稻花香”又迎来了一波客户。 也是采买礼品的,重点多集中在点心、糖果、酒水上面。夏稻花一问,原来是为了二月二送的礼。 她印象里二月二的习俗好像是吃猪头来着……于是夏稻花就紧急上新了一批酱卤猪头rou和猪耳朵。销量竟然还很不错。 日子一天天滑过去,吉祥县比北关镇暖和得多,很快就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夏大郎和五郎都开学了。 夏大郎进了吉祥县的官办书院:平安书院。 五郎进了一家私塾,名叫启蒙学馆。 先生是个五十余岁、留着一把花白的长胡子的举人,姓莫,做过几年官。后来实在适应不了官场的种种潜规则,干脆在这吉祥县开了个私塾,做起教书先生来。 启蒙学馆不大,里面只有两个班。 一个是入学年龄不限的初级班,以像五郎这么大的少年人为主。但也有四、五岁大的蒙童,和十七、八岁,但开蒙较晚的新生。 另一个是入学年龄在十五岁以上,有一定基础,以考秀才为目标的学生。 夏大郎已经是秀才了,启蒙学馆这点水平,自然满足不了他的需求。想要考举人,他只能去读平安书院。 开学这一天,夏稻花给夏大郎和五郎各准备了一个书箱,仿古藤编款。内部有放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分区,外面带轮子、拉杆、背带,和把手。 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背着、拎着、拉着走。 两个书箱除了颜色不同,里面放的书不同,连笔墨纸砚都是一样的。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收到这份礼,夏大郎愣怔了一下,双目有点泛潮。但他很快眨了眨眼,就把那点子湿意眨了下去: “稻花meimei费心了。” “都是一家人,大哥不必客气。” 夏大郎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把这份情谊记在了心里。他已经有几分明白,为什么二郎面对稻花的时候,面色会格外温柔了。 梨花、稻花、菱花三姐妹亲自把五郎送到了启蒙学馆的门口,在外头安安静静地站着,看着他进了学堂,才转身离开。 三个年龄各异的小美人儿这一亮相,夏五郎顿时成了启蒙学馆里最受欢迎的新生。 梨花的个头又窜了一窜,纤细的身材也开始发育了,已经有了几分风姿绰约的意思。 即便她板着脸的时候,的确带着一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却依然阻挡不了那些忍不住偷偷追随她的目光。 夏稻花的模样,其实也算得上俊美。 但在梨花面前,一般程度的美貌,难免会沦为绿叶。 菱花还是小孩子,因为贪嘴爱吃,夏稻花又经常忍不住额外投喂,近期已经有愈来愈圆润的趋势。 但她的五官,都有几分幼态,脸蛋越是圆润,便越是可爱。 这娃将来长大了,必然是个丰满型的美人儿。 三个小美人儿站在一处,自然十分吸引人的目光。 偏偏三个人的气质都很特别,各有所长,让人只觉惊艳,却难起亵渎之念。 启蒙学馆里的小小少年们,一个个都跃跃欲试地往五郎跟前凑。即便并没有什么绮念,也莫名地想先跟他混个脸熟。 五郎一贯性情平和,对他人的主动示好,也都大大方方地接着。很快就跟热情的同窗们,建立起了友情。 夏稻花带着梨花和菱花回了“稻花香”。 店里没什么人,有两个伙计在严肃地站在迎宾处,另外两个伙计自发地在清扫地面。 三姐妹走进店里,夏稻花发现,自己经常坐着看店的位置,桌面上有一封请柬。 ------题外话------ 求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