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举人郭颢 (第2/2页)
却已经是儒修了? 这相当于刚孩童刚认字那会儿,就能写诗词歌赋了。 天才啊! 不! 怪才! 我成为举人这么多年了,别说儒修了,连门槛还没摸到呢! 人比人气死人啊! “去年守孝期刚过...” “原来如此,是在下冒昧了。” 闻声,孟川点了点头,笑问道:“郭兄,不知你可参加过乡试?” “未曾。”郭颢摇了摇头。 “这是为何?”孟川皱眉道。 郭颢道:“在下有自知之明,能成为举人,已经是万幸了,至于会试,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好不容易成了举人,总是要试试的吧?万一会试中第,可就是鱼跃龙门了。”孟川好言相劝。 作为一个读书人,走到他这一步,却突然停下了,不继续前行了,实在是可惜。 “不瞒先生,在下最擅长的,其实是写史,但会试又不考史,考的是治国之道啊。” 郭颢接连摇头。 有的人擅长诗词歌赋,有的人擅长经义文章,也有人擅长写史。 在科举中,前者跟后者,都是比较吃亏的,只有中间的,才算是得天独厚。 听他这么一说,孟川来了兴致,“郭兄,你擅长写史?” 郭颢淡淡道:“在下自幼就喜欢读史,之所以考中举人,也是因为在读史时的触类旁通,可是靠着这点东西去参加乡试,不过是碰壁罢了。” “话不能这么说。” 孟川直言道:“郭兄,您可知晓,为何朝廷在今年,突然将乡试与会试的时间提前?而且两者相距时间还极为仓促?” “先生知道一些内幕?”郭颢略显激动道。 “内幕倒是谈不上。我只是听说,朝廷之所以将时间提前,是想选拔一批擅长写史的官吏人选。”孟川道。 “先生此话当真?” 刹那间,郭颢两眼放光。 孟川笑道:“自然当真,郭兄这是想试一试了?” 闻声,郭颢又恢复到了刚才的神情,只见他摇头不止道:“还是算了,在下实在没有这个信心。” “郭兄,请恕在下直言,你不愿参加会试,是不是还没想好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孟川问道。 “先生何出此言?”郭颢的神情有些落寞。 “只是猜测而已,否则在下实在是不知,郭兄为何不愿参加会试。”孟川微微皱着眉头道。 郭颢喘出一口浊气,如释重负道:“其实正如先生所言,在下不参加会试,更多的,是不知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成了进士,入朝为官,非我所愿; 教书育人,只是想混口饭吃,亦非我所愿,当初要不是我先父执意让我参加乡试,我只怕去都不会去。” 说到这里,他缓缓起身,背对孟川,负手而立,眺望远方,继续喃喃道:“其实,我这种人挺可怜的,小半生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渡过了,成婚、生子、教书,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或者说,我想干什么...” 孟川低头沉默。 不知如何回应。 他这种人确实挺可悲的。 一生如此短暂。 却不知想要什么。 甚至连个梦想都没有。 心底自然也就没了期盼。 可以毫不违言的说,若非还有家庭,他这种人,也许早就死了。 即使还活着,也只是一具行尸走rou。 孟川想了想,道:“郭兄不是说喜欢写史么?” “没错,我是喜欢写史,可是去写正史,最起码也得是个进士吧?甚至进士都不够格。我若是会试失败了,没有中第,就连这唯一的期待,也都消失的荡然无存了。” 郭颢忧心忡忡。 孟川算是听明白了。 不去参加会试。 还能有个期待。 期待自己某一年某一天,心血来潮,去参加会试,成为进士,入翰林院修书写史。 可是一旦会试不第,那么连最后一丝期待都没了。 甚至将来会畏惧会试如虎,再也不会参加。 这就相当于,心里有梦想,进一步就是成功和失败,可就是这一步,无论如何,他都不敢迈了。 维持现状,还能幻想一下成功后的样子。 就在他站在郭颢的位置去考虑问题时,突然听到一位书铺伙计的声音,“孟先生,刺史府来人了,说是请您去一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