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_第二百四十七章:佛门来袭,城外诵经,佛陀异象,许清宵诵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七章:佛门来袭,城外诵经,佛陀异象,许清宵诵经 (第1/5页)

    东洲。

    黑渊城。

    这里是五大帝族之一的主城。

    此时此刻。

    人声鼎沸,淡淡的金色佛光,从黑渊城上空逐渐扩散而出。

    形成涟漪一般,看起来十分非凡。

    阵阵的诵经声缓缓响起。

    佛光弥漫。

    慧觉神僧立在城心之中,他身披袈裟,神色平静,双手合十,显得神圣宏伟。

    身后八百辩经僧耸立,每个人脸上都显得悲悯,仿佛苍生极其可怜,要给世间带来爱一般。

    至于黑渊城内,许多民众跪在地上,虔诚朝拜,至于黑渊城的修士们,却一个个脸色难看。

    他们辩法失败,不是失败,整个东洲,是惨败的结局,被佛门辩的哑口无言,也辩的沉默不语。

    一位一品都差点发狂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佛门还没有动用任何诡辩之力。

    完完全全就是用一些道理来辩论,换句话来说,佛门连五成力都没有用。

    “阿弥陀佛。”

    “今日东洲辩法了却,还望城主为我佛门修建寺庙,十日后,佛门将会东渡此地,弘扬佛学。”

    慧觉的声音响起,望着对方,显得十分和善。

    只是这番话,在黑渊城修士耳中,却显得无比刺耳。

    他们输了辩法也就算了,如今还要为对方修建寺庙,说是奇耻大辱,也不足为过。

    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佛门来辩法,东洲帝族答应下来了,佛门以无上法为缘,若是辩赢了,将要在东洲传渡佛法,如若佛门辩法失败。

    那么佛门将不会踏入东洲半步,同时也要付出惨痛代价。

    而相对来说,东洲付出的代价,就是让佛门入驻。

    两者之间,看似是佛门吃亏,可实际上辩法之说,其实是佛门占了便宜。

    当然,东洲帝族也可以不辩法,然而佛门发动辩法,顺天理之为,带着佛门众生信仰前来辩法。

    你若是不答应辩法,那不好意思,损失更加惨重。

    横竖都是损失,东洲选择一拼,不然佛门都骑到脸上了,东洲帝族若是不出面,不但输了气运,连脸都没了。

    虽然结果没有任何改变,可至少对当下来说,没丢人,骨气没输。

    “请慧觉神僧放心,我等自然不会出尔反尔,不过一切还是要等慧觉神僧完成辩法,寺庙才会修建。。”

    黑渊城城主神色平静开口,他们东洲人还是输得起。

    只不过,赢了东洲,这不算什么,必须要辩法天下,全部胜利之后,才能算胜利。

    到时候他们才要修建寺庙。

    此话一说,慧觉神僧倒是十分平静,他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

    只是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便带着众僧离开。

    “东洲辩法已胜,往大魏而行。”

    他开口,说完此话,赤脚踏在地面之上,刹那间一朵朵金莲出现,遍地是花香,异象连连。

    佛光映照,金碧辉煌,阵阵梵音响起,东洲天穹之上,淡淡的金色涟漪晃动着。

    形成一圈又一圈,众生信念没入了东洲。

    为佛门东渡提前做好铺垫。

    倘若佛门若是连连获胜,那么这众生的信念,将会笼罩世间,佛门也将会在第一时间,成为六大体系之中最强体系。

    得到上苍眷顾。

    这是体系之争,可以理解为王朝之间的气运之争。

    一个时辰后。

    一座大山上。

    慧觉神僧行走在山川之中,他显得有些沉默。

    按理说东洲辩法大胜,理应当喜悦,如此沉默,倒是让身后的八百辩经僧有些好奇了。

    “神僧。”

    “您如此忧心忡忡,所谓何事?”

    有辩经僧开口,望着慧觉。

    “为中洲。”

    慧觉神僧开口,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道明了一切。

    “中洲的确人杰地灵,有诸多智慧者,可如今儒道没落,我等还需要害怕中洲吗?”

    辩经僧继续问道。

    可慧觉摇了摇头。

    “并非害怕。”

    “而是天命。”

    “五百年前,小雷音寺辩法四洲,败于中洲,以致于小雷音寺,直接跌落佛门神坛,被天竺寺超越,失去天命。”

    “如今我等再兴辩法,争抢天运,如若成功,一切好说,此乃逆天改命,赌我佛门之运。”

    “可倘若失败,我佛门将遭到无与伦比的打击,此番于东洲,我等击败武道一脉,前往中洲,其目标是仙道与儒道。”

    “一旦败了,佛,武,仙,三大气运将会再次成为他人嫁衣。”

    “这才是贫僧担忧之事。”

    慧觉神僧说出自己的想法。

    可后者稍稍沉默,思考一番后,不禁开口道。

    “神僧之言,弟子倒是理解,只是神僧未免有些过虑。”

    “自朱圣出手,儒道已经一蹶不振,也正是因为如此,寺内才再兴辩法。”

    “眼下儒道还有何人敢与我等交锋?”

    “真要说的话,许施主或许有些能耐,可我等并不弱于他。”

    后者问道,望着慧觉神僧。

    言语当中是自信,但并非是狂妄。

    然而慧觉神僧摇了摇头道。

    “不。”

    “老衲并没有认为许清宵是我佛门最大敌人。”

    “真正的敌人,是王朝阳,这个突然出现的亚圣。”

    “他的来历很神秘,很有可能当真是大圣人后代。”

    “如若是这样的话,他拥有无与伦比的知识,这才是我佛门最大的敌人。”

    “许清宵,他也是一位俊杰,儒道的大才,年纪轻轻便已成为半圣。”

    “可两人完全不一样。”

    慧觉神僧出声,他并非是嘲讽许清宵,也不是看不起许清宵,而是阐述一个事实。

    只是此话一说,众人不由好奇,纷纷看向慧觉神僧,不明白慧觉神僧为何这般说?

    “此言为何?”

    “我还以为是忌惮许施主,原来不是?”

    “王朝阳?”

    八百辩经僧十分好奇,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许清宵很有可能是他们的敌人。

    却没想到的是,慧觉神僧没有把许清宵当做敌人。

    这的确有些古怪。

    而慧觉神僧倒也平静,直接坐在地上,望着众僧道。

    “你们好好想想看。”

    “许清宵虽然贵为儒道半圣,但他的晋升之路,大多数与民意有关。”

    “他明意心学,知行合一。”

    “立言为民,著书为民,知天理也是事在人为。”

    “后来成为半圣,为天下君子明意,立言,著书,皆然是因为遇到危机。”

    “他整个人的心思,其实还是在朝政与文宫之间的争斗,他没有时间去思考一些大道理。”

    “并非不是他没有资质,而是没有时间。”

    “我等筹备此番辩经五百年,赤脚行万里路,天涯见尽头,海角望深海,每一个道理都是我等亲身感悟的。”

    “如若再给许清宵五十年,甚至是三十年,或许他将懂得无数道理。”

    “可对于现在来说,许清宵还是太年轻了。”

    “他知晓的事情太少,道理他不明白,天地道理他也不明白,而且这五百年来,我们得知的事情有多少?他得知的事情有多少?”

    “倒不是老衲轻狂,就问他脚下的世界,是方是圆,他许清宵都答不上来。”

    “所以,他并不是我等的对手。”

    慧觉神僧开口,他不是看不起许清宵,而是认为许清宵的年龄摆在这里。

    很多东西,都需要去亲自检验,才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