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八章:朝堂之争,大魏回应,女帝之威,百国弹劾 (第2/5页)
可不能因为粮食,而丢了骨气。 是啊,大魏子民是吃饱喝足了,可大魏子民的骨气没了,大魏江山也没了。 “大胆!” “安国公,你放肆。” “狂妄。” 下一刻,文官一脉纷纷忍不住站出身来,他们指责安国公出言不逊。 这种话都说出来,的的确确有些过分了。 但也看得出来,安国公这一次是真的恼怒了。 “肃静。” 此时,女帝开口。 随着她的声音响起,众人安静下来了。 过了良久。 女帝缓缓开口。 “自北伐后,大魏民不聊生,急需安定发展,不仅仅是给朝堂,也是给大魏子民。” “但信武侯说的没错,若不震外,何来安定,又何来发展。” “传朕旨意,回应异族国,许清宵之职,绝不罢免,此番异族国联名弹劾,发难大魏,已逾越国威,令十二异族国,皆下罪己诏,送入大魏宫中。” 女帝出声,这一次她霸气无比,不但给予强而有力的回应,并且还要求十二异族国下罪己诏,送入大魏宫中。 显然,女帝也怒了。 而随着女帝之声响起,文臣一脉一个个脸色难看,而武官一脉则精神振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官们齐齐朝拜女帝,同时也显得无比激动。 “退朝。” 女帝开口,既然已经给予回应了,那么就退朝吧。 随着退朝之声响起,武官们犹如大获全胜一般,一个个兴高采烈,唯独诸位国公和一些列侯沉默不语。 完全没有一点胜利的样子,反而如同陈正儒等人一般,沉默不语。 不过不管如何,女帝的旨意也在半个时辰后,宣告天下了。 随着女帝旨意宣告。 这一刻,大魏上下沸腾。 民间百姓激动无比,一个个高呼万岁。 异族国逾越规矩,弹劾大魏官员,而且还是许清宵,早已经惹来民怨民怒。 但这件事情过了十五天,整整十五天,大魏一直不表态,以致于民间传来许多流言蜚语,甚至大魏周边所有异族国都流传着大魏怕了的谣言。 大致意思,就是北伐之战,打断了大魏脊梁骨,上国之上,如今沦为笑话,大魏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大魏了。 这种流言蜚语传入耳中,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大魏权贵,哪一个不是窝着一团火? 可今日女帝下旨,昭告天下,也的的确确让众人振奋。 至少大魏国威还在。 至少大魏依旧是哪个大魏。 这一日,大魏王朝皆然在讨论此事。 守仁学堂当中。 许清宵也是第一时间得知此事。 他微微一愣,未曾想到女帝竟如此霸气,本以为回绝就行,没想到还责令对方下罪己诏。 果然,能当上皇帝的人,就是不一般。 只是许清宵也有自己的打算。 他布的局很大,正在编制一张巨网。 任何一个环节,许清宵都不想要出错,否则一定会有漏网之鱼跑了。 怀宁亲王也好。 蓬儒也罢。 异族国,突邪王朝,初元王朝,北方蛮夷。 统统一网打尽。 为大魏赢得真正的和平时代,让大魏真正发展起来。 不然的话,有事没事被众人搞一手,大魏想发展起来?无疑是痴人说梦。 “守明。” 许清宵开口。 当下,李守明快速走来。 “动用所有学生,让他们联系好友,我要掌握大魏异族对此事的一切看法,不过记住,只挑坏的,不要挑好的。” “挑选过后,刊登在大魏文报之中,言辞难不难听无所谓,最重要的是真实,明白吗?” 许清宵开口,下达命令。 “先生放心,学生立刻去办。” 李守明虽然不知许清宵为何这般,但还是老老实实奉命办事。 而与此同时。 陈正儒又来了。 “守仁。” “守仁。” 陈正儒一路直奔入内,看见许清宵后,直接开门见山道。 “要出大事了。” 陈正儒神色显得有些慌忙,他抓住许清宵的手,这般说道。 “陈儒,怎么了?” 许清宵皱眉问道。 “今日朝堂当中,老夫感觉得出,陛下有意要战。” “但大魏战不得啊,这圣旨已经宣告而出,只怕异族国将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 “老夫断定,他们暂时还不敢直接与大魏闹翻,而是会继续联名,弹劾你许守仁。” “一旦如此,大魏将面临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如今大魏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守仁,如若十二异族国给予回应,你务必要劝说陛下,不可理会,也要劝说这些武官,绝不能上当啊。” 陈正儒语速极快,看得出来他真的很急。 可面对陈正儒所言,许清宵稍稍松了口气,他还以为又出现了什么幺蛾子,看来还是这件事情。 “陈儒,并非是守仁不愿劝说,而是有时候,这种大事,并非是一个人可以阻拦的。” “天下民意面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拦,哪怕是陛下。” 许清宵给予回答,实际上他明白陈正儒的苦衷,但也知道武官们的想法,更加知道天下百姓的想法。 这些东西,许清宵都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陈正儒等文臣,希望大魏避而不战,安安心心发展,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待到出剑之时,再杀个片甲不留。 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安国公等武将的想法,则是不希望国运流逝,也不希望给大魏子民种下个武将无能的种子,如若避而不战,国运流逝,他们这世世代代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于情于理,他们都要战,而且是用最强烈的手段。 至于女帝,她需要平衡朝堂,不能完全偏袒任何一方,又不能让任何一方太过于激烈,更主要的是,她还需要面对天下百姓。 她更难,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每一步她都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到了这个程度的人,没有一个可以独善其身,因为每个人背负的都是不同理念和信仰。 所以,当大事来临之后,单单靠一个人,难以扭转局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