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_第八十五章:朝堂之争,激烈汹涌,三日明意,决定生死【为最单纯大佬加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章:朝堂之争,激烈汹涌,三日明意,决定生死【为最单纯大佬加更】 (第2/5页)

她是帝王,眼中只有国家利益,百姓能否吃饱,百姓能否安居乐业,这才是她关注的地方。

    只是她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意,别人希望吗?

    自然不希望。

    甚至说这朝堂当中,也有一批人不希望大魏王朝进入休息阶段。

    为何?

    为的不就是利益吗?

    所以若她宣告天下,许清宵所作文章,乃是安国策,可以使大魏王朝蒸蒸日上,可以让大魏王朝国富民强。

    那许清宵的麻烦就更大了。

    儒生们不会说什么,朝中势力会允许吗?

    保守派和激进派第一个反对,这些当官的人,哪一个不是人尖?

    一心为国的也有,而且数量不少,可问题是只要涉及到了国本之争,这些人就万般顾虑,到时候又是什么试点测试,亦或者是慢慢来。

    等个三五十年再说。

    大魏王朝等得起吗?等不起了。

    所以她不能说,不然的话,许清宵面对的就不是儒者了。

    跟文人书生斗,最起码有一个好处,一切都是在明面上的,只要低调一些,少说些话,这些儒生也不敢做什么。

    而若是跟朝中势力去斗,许清宵没有任何背景,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她可以护许清宵,但不能护一辈子,而且一个真正的帝王,也要有权衡。

    许清宵若真有大才,可以施行安国策计划,她可以保驾护航。

    可若只是纸上谈兵呢?

    安国策虽是绝世文章,但施行是一个问题,解决又是一个问题,其中有太多细节许清宵没有说出来,也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

    她在等许清宵。

    可看现在的样子,不能再等了。

    在女帝看来,许清宵就是一时气愤,所以将错就错,主动承认自己立下新意,而且还闹出这种事情来。

    若是自己再不出手,就真的麻烦了。

    “朕,明意。”

    “明日上朝再说吧。”

    大魏女帝开口,但就在此时,一道声音在外响起。

    “报!陛下,南豫府已激起民怨,百姓上街游行,为许清宵鸣冤,南豫府府君李广新送来加急文件,请陛下过目。”

    随着声音响起,跪在大殿内的婉儿立刻起身,接过文件,随后快速来到龙銮面前,将信封交给大魏女帝。

    后者接过信封,拆开观看。

    片刻后。

    她神色依旧平静道。

    “退下吧,一切等明日上朝再说。”

    此话一说,婉儿退走,大殿内便只剩下女帝一人了。

    龙銮上。

    女帝看着手中的信封,眼神平静,可却一刹那间看穿了一切。

    “李广新,为了保许清宵,你也算是煞费苦心啊。”

    “若不是这许清宵朕有所需要,凭你这番行为,这个府君也就不要当了。”

    龙銮上,女帝心中思索。

    随着信封到来,她一瞬间便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南豫府发生民变之事,这可不是许清宵能做到的,甚至说任何人都做不到,唯独府君李广新能够做到。

    借以大儒严法,从而弄得人心惶惶,让百姓产生民怨,关键时刻,再给予挑拨,一呼百应,营造如今的局面。

    而李广新这般做,为的就是保护许清宵。

    叫板大儒可不是一件小事,但李广新以民意对儒意,两者对比之下,自然儒意逊色不少。

    毕竟天下一切,民为根本,百姓是天下的根基,哪怕是圣人,若是被世人所弃,也不值一文。

    但这种做法,却触到了皇权底线。

    换做任何时候,无论李广新出于什么目的,她也不会饶过李广新。

    但偏偏是这件事情,她还真的不能惩戒李广新。

    因为这件事情,与她有莫大的关系。

    但本意上,她是为了保护许清宵,奈何造化弄人,这就是万物的变化。

    罢了罢了。

    大魏女帝将信封放置一旁,等待着明日的朝会。

    她知晓,明日朝会,必是一场激烈的争斗。

    这一日。

    大魏京都上上下下都听闻了此事,京都当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此事。

    相比之下,京都百姓偏为理智,并没有完全认可严磊,但也没有完全认可许清宵,不过许清宵为百姓伸冤之事,赢得了京都百姓好感。

    无论如何,为民者,赢民心。

    而各大国公府,也在议论此事。

    所有人都知晓,明日早朝,会引发朝堂争吵。

    但大部分人都觉得,许清宵这次凶险了。

    怒斥大儒,立新意,这两点都会给许清宵带来天大的麻烦。

    与此同时,南豫府越来越多的民众聚集,他们沉默不言,乌云遮盖南豫府天穹,雨没有停过。

    阴郁的天穹,不仅仅是在天上,也在百姓心中。

    所有百姓与文人,已经安静下来了,他们在雨中沉默,等待着朝廷给出一个交代。

    周围各府都听说了这件事情,皆为震撼,在百姓眼中,许清宵为民伸冤,自然赢得诸多好话。

    而在文人眼中,却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认为许清宵的确狂妄,甚至煽动民意,但也有部分文人认为,许清宵敢作敢当,为百姓请命,为真正君子。

    至于立意之说,到没有太大的讨论,毕竟能否立意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天下文人,又不是朱圣一位圣人。

    再说了,即便许清宵当真立意成功,否决朱圣之意,那又如何?

    朱圣门徒只能说在天下文人当中占据数量最多,毕竟五百年前的圣人,影响力极大。

    可还有一部分信奉其他圣人,这些人又不会仇视许清宵。

    退一万步来说,七品之下根本就没有立意不立意的说法,你都没有明意,你连参合这件事情的资格都没有。

    简单点来说,儒道七品之下,就属于读书人,没有任何阵营,哪怕你自幼看的是朱圣之书,崇拜朱圣,立朱圣为你的人生终极目标。

    可唯独到了七品,你才能正式说,你是朱圣门徒,不然就是硬蹭。

    所以与天下文人为敌,话是没错,但这只是形容词而已,非要精准的话,应该是与天下朱圣门徒为敌就是对的。

    故此,也有不少文人比较欣赏许清宵,当然这一部分不多,而且即便是欣赏也不会表露出来。

    毕竟朱圣门徒势力太大,没有人会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树敌。

    南豫府大牢内。

    许清宵还在顿悟之中。

    他说三日明意,是给自己一个信心,也是凝聚精气神。

    但到底三日能否明意,还是一个未知数。

    深夜,雨停下来了。

    大夜弥天,南豫府百姓心中的阴郁,并没有散去。

    数个时辰后。

    大魏京都。

    随着日出东方,宫门开启,大魏文武百官,也纷纷走进了宫廷之中。

    从宫门到太和殿,要经过几道流程。

    宫门到金桥,便有御史言官把守,臣子有任何不妥之处,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甚至谁谁谁和谁谁谁走在一起,也会被记录下来。

    到了金桥之后,步行五百米,便能到太和殿殿下,等到太监开口,他们才能朝着太和殿走去。

    而此时,宫门入口。

    百官涌入,看似一团,可却无形中分成了四股势力。

    身穿麒麟武袍的是一品国公,一个个龙行虎步,说话声音偏大,不顾及什么形象,只是大多数比较年迈,一些中年武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