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节 新政策 (第1/1页)
举个例子。 比如拿房子去银行抵押贷款,银行只会给房子评估值的50%。 而郑奕住则可以贷款到抵押物评估值的100%。 信誉好到什么层度,才能银行这般信任? 看出张新疑惑,尼亚·戈麦斯笑着解释。 “郑奕住曾经遇到至少三次破产危机,其中有一次几乎是必死之局,他的家人和手下掌柜都劝他逃离三和城。” “换了是我面对他的困境,肯定跑路了,但他坚持了下来,愿意为债务负责,而银行也愿意给他债务延期,加上后来回款跟上,险之又险的度过了那次危机。” 看不出来,郑奕住文文弱弱的形象,居然是个硬派冒险家。 难怪45岁的年纪,坐拥半亿盾固定资产。 “尼亚·戈麦斯小姐,你曾经说过风车殖民政府对郑奕住先生极不友好,你们就不担心...” “哼!” 尼亚·戈麦斯表情不屑道,“当郑奕住说要借钱,就数飞车皇家银行最积极,硬是塞了2000万盾,而摩根银行只借出去1000万,过去殖民政府针对郑老板的情况、至少在他还款之前不会发生了。” 敌人自己从内部瓦解了。 这真是天大好消息! 张新又给女人续了一杯咖啡,笑问:“尼亚经理,为什么跟我聊这些?” 尼亚·戈麦斯一副很看好你的样子,解惑道:“或许你还知道,风车殖民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就在昨天刚刚对银行搬发了一条新政令。” “什么政策?”张新好奇问。 尼亚·戈麦斯调皮地挑了挑好看的眉毛,“早餐你请客。” “请客、请客,你说。”张新催促。 “殖民政府给银行发了一份通知,允许商人拿着仅支付10%首付款的发货单,来贷款剩下部分货款。” “...” 张新立马明了。 这样做确是可以增加社会的流动性、带动商业发展。 商业活动增加税收自然也跟着增加。 对商人、政府都有利。 缺点是把风险转移给了银行,试想总有人生意失败,货款也就成了呆帐。 “你们不反抗?” “反抗有什么用?”尼亚·戈麦斯反问,“我上司要求我把关客户质量,多找一些像郑奕住那样的客户,而且还决定扩张银行放贷量。” “疯了吧?”张新跳脚,“这肯定会产生大量呆帐...不对,银行不是傻子,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原因?” 尼亚·戈麦斯向张新竖起大姆指,“被你猜到了,一起来的还有减税政策,殖民政府决定免掉未来3年的商业税。” “咕...” 张新咽了咽口水,唐山商人交要30%的得利税,如果免税... 他已经联想到郑奕住、张有福...等等唐山裔巨商乘风起飞的样子。 尼亚·戈麦斯调笑道:“我最近压力很大啊,你要不要也到我这里贷点钱?” 女人的表情,让张新想到前世银行、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都在劝你借钱。 好像借钱不用还似的。 不过...张新真的需要借钱! “尼亚经理,我想从漂亮国购买三台大功率制冰机、三台冷库用制冷机,但是我没有钱,可以贷款吗?” 制冰机、制冷机在19世纪中,也就是1850年左右被发明。 到了1935年,已经在漂亮国商业和普通家庭中大量应用。 但在爪哇国,这些东西还是传说。 试想,仅城区中心几条街通电,这些东西还没有应用的基础条件。 “...” 尼亚·戈麦斯呆住了。 别人首付至少10%,到了张新这里居然想O首付??? 0首付就算了,这是打算让自己联系从漂亮国购买,然后装船发货到三和城吗? “张新你认真的?”尼亚·戈麦斯看着张新的眼睛问。 “尼亚jiejie帮我。” 张新豁出去了,脸皮留着有啥用? “我拍个电报回去问问,等我消息。” 留下这句话,尼亚·戈麦斯起身离开。 张新知道自己犯了‘交浅言深’的错误。 他和尼亚小妞的关系,仅仅只是表皮。 更何况世界上没有只付出不求回报的人际关系。 联想到,尼亚·戈麦斯先是给自己摊位、并免掉三个月租金。 之后更是借出自己的手枪。 对张新完全可以用‘大恩大德’形容。 该如何回报她呢? 想到这里张新脑袋灵光一闪,连忙叫停已经走到银行门口的尼亚·戈麦斯。 “还有什么事情吗?” “三和城一直在引进人口,商业因为增贷和减税必将迎来发展期,但城区只有这么大,势必会往一个方向扩容....” 女人眼睛越来越明亮,旋即笑捻如花道,“你的事情jiejie会办好,放心吧。” 尼亚·戈麦斯是聪明人,她明白张新这是在还人情。 而且她立马明白新城区未来的扩建方向。 三和城北面临海,不会往海里扩建。 另外三个方向,其中往东、往南交通不理想。 只有往西,依托通往首都达加雅的土公路扩容最合理、成本最低。 这个年代公路经过的地方大都是平地,两边还都是农田和村落。 对某些有钱人来说不要太便宜。 可惜了张新,奈何兜里空空,只能用来回报尼亚小妞了。 次日。 尼亚·戈麦斯再次找到张新,并带来一叠文件。 文件是贷款文件。 六台机器、加运费总价2000盾,先息后本,每月还利130盾,一年后还本金。 她委托家人代买、并从大洋彼岸的漂亮国发货。 张新感激不尽。 巧合的是,六台机器价格和商铺价格、贷款利息完全一样。 也是每月还利息130盾,一年后还本金, 压力? 不存的! 前世被某花、某贝给练出来了。 心里这样想,手下很老实。 张新又去买了一辆平板车,定制款、四轮、加长。 打算增设摊位,扩大收入来源。 还记得三保庙门前有一个美食广场,那里除了游客,还是练武人士的聚集地。 张新和杨黄狗推着平板车,天还没亮就到了三保庙。 这里摊位不要租金,也就是说没有摊摆门槛。 因此摆摊的人很多,一大清早人声鼎沸。 没有客人,都是摆摊小贩。 因为是后来者,张新自觉往外围排,结果... 三保庙西北方向是墓地。 张新的摊位和墓地挨在一起。 这叫什么? 鬼来吃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