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流云入水江河溢 (第1/1页)
十王山脚下,千里流波之上,有一叶扁舟浮浮沉沉,似浮萍一般孤立无援,仿佛随时都要倾覆。 小船上有一僧一道,面对面,盘膝而坐。 和尚满脸油光,相貌十分丑陋,头顶上一团乌青,像是胎记,又像是刺青。 道士则瘦得皮包骨,更生着一张马脸,两颊坠着黑气,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冰冷,不像活人。 此时正是夜里风急,四面江河汹涌,发出龙吟虎啸之声,卷起数丈高的洪波,直捣而来。 二人不慌不忙,跟前燃着一只沉香炉子,锈迹斑斑,里面盛满了袅袅青烟,在无边无际的江河之上,徐徐冒出。 大河又黑又沉,发出壮烈的啸声,仿佛一头巨大的怪兽。 而在这头巨兽的身体里,有一叶孤舟,一点残香。 它们被大的力量抬起,仿佛就要迫入天际。 马脸道人穿着一身乌丝攒的道袍,整个人没有半点生气:“十王山地处龙藏浦、流云江交汇之处,云水激荡,水势极其澎湃,大有飞龙附云,腾挪九天之势。” 此刻他双目微瞑,细细观察着水势:“过往船只但凡到了这里,往往都要被颠覆。尤其是每年汛期,江水直捣山壁,古往今来,不知添了多少枉死冤魂。” 那乌头和尚相貌狰狞,手不合十、口不诵佛,骂骂咧地说道:“他娘的,听说千年之前,不知哪冒出来个多事之人,说要减杀水势,渡化冤魂,硬是在这十王山中修了一座镇海宫,宫中还设了什么轮回殿。来来去去,不知花了多少的人力、物力,当真可笑!” 乌头和尚好像有些生气,说罢便撸起袖子,把手伸进波涛里,搅来搅去。 也不知是不是错觉,江河暴涨,风浪似乎更盛了些。 马脸道人冷笑一声,不知从何处掏出一方紫金钵盂,钵内装满了紫澄澄的晶砂,钵上雕刻着细密的纹理,蜿蜒恣肆,宛如天成。 他细细摩挲,模样十分爱惜:“禅师所言甚是,此人确实多此一举。殊不知,你的五脏庙才是冤魂最好的归宿!” 乌头和尚怪笑一声,一把将胳膊从水里甩出,漫天水花四溅,四面群山晦暗。 定睛一看,才发现那乌头和尚手里多了条三尺来长、长着人脸的怪鱼。 这怪鱼黑黢黢,浑身无鳞,眼珠子里透着股狡黠,滴溜溜地左顾右盼,整张鱼脸赫然如人脸一般,十分诡异。 被乌头和尚铁钳一般的大手箍住,扭来扭去,力气似乎十分大。 乌头和尚张开血盆大口,桀桀怪笑:“人有烧死、砍死、毒死、吊死……无数种死法。而这溺死之人的冤魂,最为鲜美。只因水属阴,最养魂气。久而久之,冤魂会化作鬼面鱼,非妖非鬼,最是阴毒狠辣。时常蛊惑活人溺死,增添修为。鬼面鱼一旦蛊惑过活人,沾染了新的怨气,毒上加毒,便成了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 乌头和尚眉飞色舞,嘴里汩汩地流着涎水,手掌心发红发烫,显现出数不胜数的蝇头小字,如同烧红的烙铁一般。 烫在鬼面鱼乌溜溜的身体上,滋滋地冒着黑烟。 顷刻间,鬼面鱼的瞳孔都散了,身子耷拉下来,死得不能再死。 乌头和尚刚想将其生吞下去,突然又想起了什么,挑一挑横眉,将鱼嘴捏开。 鬼面鱼开口,露出两排锃亮的口条,齐齐整整,和人的牙齿一般无二。 乌头和尚伸出大手,将这些牙齿一颗一颗地连根拔起,脸上露出残忍的快感。 马面道人眼底里精光流动,十分不屑。转过身去,脸上又露出爱怜的模样:“师尊这次交代的事情,就全靠你了!” 他轻轻转动钵盂,钵中紫气莹莹,晶砂塌陷下去,似有活物游动,不知装了什么。 马面道人轻轻一倒,满钵的紫色晶沙倾斜而下,如烟雨飘摇,纷纷扬扬地落入江河之中。 波涛中隐约来一声欢快的啼鸣,只见水中有一团巴掌大小的黑影,游来游去,吐纳江河。 这团黑影像是一只活物,正以rou眼可见的速度,越变越大。 不消片刻,这不明生灵便在孤舟之下,显露出它山岳一般的身影。 巨大的不明生物卷动江河,激起排天巨浪,一声长鸣,如同山洪爆发。 天地间忽然风云变色,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骤然而至。 乌头和尚刚吃完鬼面鱼,抹抹嘴,似乎意犹未尽。 他望着水中的不明生物,口水直流,眼中露出贪婪的神色。 马脸道人强忍着怒意,冷笑连连:“莫非禅师对我这宝贝也有兴趣?” 乌头禅师被马脸道人看得发毛,不禁打了个冷战,哂笑几声:“哪里!哪里!和尚我也是好奇,这世间竟有如此性灵!妙哉妙哉!” 大雨连绵,犹苍穹塌陷。陵州一带,河水暴涨。 陵州州牧童渊府上,此刻灯火通明,人来人往。 童渊听完齐风、齐云两兄弟的一番话后,得知了此事当中,还有两个神仙一般的人物。 正是他们,将齐风、齐云连人带青铜马车一道,从那条凶河之中拖出。 连跑带跳的,直接拽到了自己府上。 而那两位小神仙,此时正在前厅等候。 童渊心中隐隐约约有了猜想,有些意动,快步穿过一片庭院厢房、行廊流水,想要快些印证。 前厅多为会客所用,陈设素雅,上方摆放两张太师椅,拱卫着一张红木小方桌。两旁也设着茶桌、靠椅,十分宽敞。 大厅当中,此刻正坐着两位年轻人。 一人面如玉冠,身穿银甲,盔甲之下罩着玄衣,袍子绣着大朵的锦绣飞云;一人无精打采,瘫在靠椅上,一身青衫,上面依旧绣着几朵飞云,姿态凛烈。 童渊只觉得那青衣少年有些眼熟,仿佛似曾相识,只是一时也想不起在哪见过。 徐政道之前在来的路上,已经见过了两人,自然认得两位少年身上穿的衣服,也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两位上使此番前来,想必也是为了冥河借兵的事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