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76 来自677年后的馈赠 (第3/3页)
伯乐啊。 ...我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争取做出越来越多有创新性的东西出来。 “老板放心,我全力以赴。” 她拍着一颤一颤的胸脯保证,动作十分有义气。 章园园和颜宁默默地转过了头去。 ...不忍直视啊。 ...... 从毕师姐实验室出来,陈宇三人直接去了10楼的会议室。 颜宁一声令下,‘德尔塔-伊波拉’研究小组的三十来人很快在会议室集合了起来。 入座。 期间,陈宇听了三十来声‘老板好’的问候声。 章园园则听了三十来声‘章秘书好’,都是来自博士、教授的问候,这让她有些局促,脸红红的,偷偷看了看身边的陈宇,抿嘴不说话。 这三十来人,在内部又分为六个小团队。 两个团队是做基础研究的,两个团队负责疫苗开发,另外两个团队则专注药物开发。 每个小团队都有一个组长。 负责药物研发的两个组长,一个是原燕京大学的教授,一个是华国药科大学的教授。 都属于来自于全国最顶级的药物研究机构。 会议开始后,各个组长用ppt分别汇报了一下最近这段时间团队成员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所开展的实验、初步成果和得出的小结论。 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还要具有重复性,并非拍脑袋就能得出结论。 所以,他们的实验结果并不多。 更多的是汇报了一下自己的实验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 这一点最适合陈宇干预。 在大家做汇报时,陈宇便时不时插嘴,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在座的各位多多少少都听闻过陈宇的一些传奇性故事,但当听到大老板这个非生物专业的人提出的看法却相当有针对性时,多少都有些惊讶。 在座的没有一个不是专业级人物,自然知道陈宇所述的观点并非信口开河。 连颜宁都忍不住侧目。 ...还真是天才啊。 这些观点,都算得上‘真知灼见’。 且不谈这些观点通过实验验证后到底对不对,就这份专业性,都不得不让人惊叹不已。 ...这家伙是学艺术的啊。 不过,转念一想,也有几份合理性。 陈宇计划投入上千亿的资金发展生物、健康行业,不惜建立全球最顶级的生物科研中心,其科技园同样是以这些要素为主。 既然投入如此之大,怎么可能对这个行业的专业性一窍不通? 怎么可能以外行的身份做专业性极强的事? 恐怕,这个老板早就开始深入学习生物相关的专业知识了。 说不定还偷偷去读了个生物专业在职研究生都有可能。 ...我要悄悄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说的不就是陈老板么。 所有人看向陈宇,都生出了一个想法...这个老板太卷了,还让不让别人活啊,呜呜呜... 一番交流和讨论下来,众人的想法都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 如果说当初颜宁召集大家开会,大家的想法是汇报得浅显易懂一些,让老板了解些皮毛即可;那么此刻,则颠覆了过来。 纷纷拿起笔记录下来老板的各种真知灼见。 生怕错过关键要素。 一场会议讨论了近三个小时,直到到了中午时间,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散会。 中午。 陈宇三人一起在园区食堂吃了午餐。 下午。 陈宇没急着回去,而是再次回到了生物科研中心,找颜宁单独聊了一下。 很多最核心的技术,不方便和太多的人聊,只能单独和颜宁聊。 这样方便控制好技术的保密性。 “老板,你今天说的很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不是具有可行性,还得做实验进行逐一验证,我会尽快落实,针对早日得出结论。”颜宁认真道。 陈宇颔首: “也要注意技术的保密性,这点非常重要,不能让技术泄露出一丝一毫出来。” 虽说搞科研的人,保密意识都非常强,但这个技术非同凡响,还是得特别提醒一下。 颜宁是系统推荐的人,信得过。 但其他那些人并非都是系统推荐的人。能力强,但素质不一定都过硬,并非都信得过。 “嗯,会的。” 颜宁螓首微点,她知道老板对这个事有多重视,自然不会松懈。 陈宇继续道: “这段时间,我没事的时候就会过来一趟生物科研中心,你们的会议开勤快一些,多头脑风暴,我多听一听。” 今天讲的,只不过系统里面给的方案的百分之一。 只是所有技术的一个开端。 剩下后面的,得一步一步来,慢慢地抖出来,自然而然地给出来。 让一切水到渠成。 当然,最主要的是灌输给颜宁,然后让颜宁再落实下去。 他这么说,颜宁点了点头,也笑了笑。 她不太相信‘大忙人’陈宇能做到经常来,生物科研中心落成这么久,陈宇也只是来了两次而已。 还都是她‘诱骗’过来的。 然后让她想不到的是,当两周后她来回顾这段时间时,发现陈宇还真的是时常来。 经常参与会议讨论,提出各种观点。 关注每一步实验结论。 常常和她促膝长谈到半夜,有的时候她甚至怀疑陈宇是不是在打她主意,但当事情谈完,陈宇却什么都没做就又走了。 当然,这是后话。 此时,陈宇和颜宁交流完,接到了李进财的电话,李进财已经回国,过来找章琳琳手签一些转国籍的资料,说人已到科技园。 于是,他领着章园园回科技园总部大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