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这也叫极其稀少? (第1/1页)
方醒这句话,确实很没道理,令所有人都感觉,宝物落在你家里,简直就是不值得呀!根本不受重视。 袁韶华打开箱子,里面是满满一箱的珠宝首饰,一串串比拇指还要大的珍珠,乱七八糟地放在箱子里。 看得出,当初收拾这些东西的时候很匆忙,来不及整理。 什么发簪、步摇、手链,头饰等等,都是女人的物件。 “不会是某位贵妃、公主之类的房间抢来的吧?” “我看估计是,全都是女人的珠宝首饰。” “没什么好奇怪的,圆明园本身就是修建给皇帝、皇妃、公主等皇室人员游玩住宿的地方。” “他娘的,珍珠、宝石、黄金首饰等跟垃圾一样装箱,我服了。” “可见,当初圆明园有多少宝物,清朝收刮了几百年的珍宝,很大一部分都进了这个园子吧?” “圆明园被抢、被烧,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五千多亩的圆明园,比现在很多大学都要大,就这么被毁掉,列强真不是东西。” …… 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珍宝被掠夺的数量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一百五十万件,什么概念? 就算按照平均每件一万元来计算,那也是一百多亿的损失。而谁都知道,能收入圆明园的,放在后世,肯定不止一万元,哪怕按照十倍来计算,都不过分。 十倍,那就是上千亿人民币。 只要稍微算到这笔账,没有人不咬牙切齿的。欧美等列强,之所以能富裕起来,很大程度就是全世界烧杀抢掠,手段并不光明。 “这些,就没必要放入博物馆了。”袁韶华微微摇头。 金银珠宝虽然很耀眼,但在真正的古玩家眼中,都是些俗物,没什么看头。估计也就是女人看了会两眼发光。 凌雪拿起一对红宝石做的耳坠,感觉挺不错,开口道:“方哥,这对耳坠卖给我吧!” 方醒看了眼,也没太在意,随口道:“八十万拿走吧!” 凌雪对各种宝石还是能欣赏的,眼前这对耳坠的红宝石,颗粒虽然不大,但透明度和净度高,品质极佳。 就算方醒喊一百万,都不算过分。八十万,是真的优惠价了。 红宝石质地坚硬,硬度仅在金刚石之下。其颜色鲜红、美艳,可以称得上是“红色宝石之冠”。 在红宝石的rou眼鉴定中,一般将透明度分为透明、亚透明、半透明、亚半透明、不透明5个级别。达到透明级的红宝石最具美感,价格自然也最为昂贵。 红宝石是一种杂质相对较多的宝石,大多数红宝石均有裂缝、瑕疵、绺裂等。但也正是因为杂质多的缘故,纯净度高的红宝石才显得更为珍贵。 凌雪也就不客气,毕竟都是老熟人了。 “行,晚点一起结账。” 面对一大箱的珠宝首饰,许晴肯定也眼馋,不过她可不会厚着脸皮要。毕竟这段时间来,方大哥给她的太多了。 直播间的观众,羡慕妒忌恨呀! 感觉随便让他们拿一件,都能少奋斗很多年。人比人,真的会比死人! 而后,随着方醒一箱箱地搬出来,所有人哑口无言。 麻木了。 看那些箱子,上面还有英文字母,大家就能猜到,应该又是方家的祖宗从列强手里抢回来的。 这完全让人无话可说呀! 人家这些财富,都是“来路正当”的呀!也活该人家暴富。 “这三箱都是文房宝物,可以挑出一部分,放到博物馆的展区展览。”袁韶华说道,兴致勃勃地整理那些宝物。 忽然,他拿着一个墨锭发呆。 “这是……龙香御墨。” 然后,他就发现,下面大半箱全是这种龙香御墨,袁韶华都惊呆了。 其他人虽然不太了解什么是龙香御墨,但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很珍贵值钱。又是“龙”,又是“御”的。 在古代,沾上这两个字的,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皇帝用的。 方醒看袁韶华的表情,就知道他肯定是一个喜欢古墨的人。于是,就笑道:“喜欢的话,就拿一块收藏吧!当是副馆长的入职礼物。” “这……不妥吧?”嘴上说不妥,但谁都看出这家伙很动心。 “如果只有三两块,那我是不舍得的,但你也看到情况了。”方醒耸了耸肩。 “如此……如此,就多谢老板了。” 袁韶华这才告诉大家,古墨收藏一直都是小热门。可不仅仅是近现代才有人收藏名墨,古代就开始的。 墨的发明上溯西周。由于墨是消耗品,所以能传下来的古墨数量有限,今天而言,唐宋墨传世品已不可得见,能见到最早的,又能使用的是明代制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龙香御墨,就是明代的皇家宝墨,极其稀少。” 这种墨,是以制墨煤烟为主,与“龙香剂“诸药品相互混合,由动物胶配制粘合而成的具有独特香气的高级药用墨品。 听到“极其稀少”这个词,直播间的观众终于忍不住吐槽了。 就这? 也叫极其稀少?大半箱那么多。 开什么玩笑? 袁韶华继续解说,告诉大家,明代之后,墨可分为四类,一是御墨,供内府皇室所用;二是贡墨,是封疆大吏进贡之品;三是私家定制墨品;四是市售墨品。 “前两种基本不计工本,价值之昂可以想见。私家定制墨品,种类最多,定制者身份、地位不同,墨品价格也不同。” 明代制墨,可算中国制墨业的顶峰期,无论是墨店的规模、数量、还是墨本身的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墨锭从实用具变为既实用又可赏玩并成为收藏家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很大程度上,是明代墨工和当时的文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说到这,大家也明白,眼前的“龙香御墨”就是明代最宝贵的墨锭。 “还缺副馆长吗?” “想屁吃呀?就你们也相当副馆长?能当个保安就算不错了。” “这入职礼物,未免太丰厚了吧?这种古墨,搞不好就超过十万元一块。” “大佬,博物馆没有其他岗位了吗?”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