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八章:为大明增加百年国运 (第2/2页)
高。 仅仅这两个平原一年的产粮,便可以满足东北三省两都司的全部人口所需。 没错,就是包含募兵、卫所兵等官兵在内的全部人口! 此时的东北已经成为大明重要的粮食、工业和矿产基地。 总之,待京尹、京昆、京努三条铁路干线修成之后,再同时动工修建各路支线,就像当年的玉同铁路北延及西延支线,可以打通与朔方、云中的连接一样。 如此便可将天下间除了乌思藏、朵甘、燕然、金州、坚昆、安北六个都司之外的其余各省及都司用铁路连接起来。 在朱高煦看来,此三条铁路一旦修建成功,至少会为大明增加百年国运。 因此,又经过近一年多的反复推演之后,朱高煦觉得以大明目前的国力,花十几年时间是可以将这三条铁路修好的。 可是,上个月初,当工部众官员在朝堂上提出这个规划时,却遭到了除工部、礼部之外其余四部官员的强烈反对。 所幸大理寺、通政司、都察院等衙门的官员没有当廷表态,否则工部的这个提议就真的犯了众怒。 于是,数日后朱高煦决定趁着到真武庙给朱棣请安的时候,询问一下朱棣的意见。 然而,那时的朱棣却避而不见。 朱高煦大约猜出了朱棣的心思,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强求。 他选择了将此事暂时搁置,把注意力放到了政务上,一直忙了半个月之后,才再次驾临真武庙给朱棣请安。 “爹,我确实不是有意的。” 朱高煦回想起这件事,低头温声道。 “我知道,你那时是怕见到我之后,咱们父子俩会因为修不修那三条铁路而争吵。咱俩吵了起来,岂非‘父子不和’?如此便会引得人心不安呐!所以说,你过一阵子之后再来看我是对的。” 朱棣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朱高煦,平静的说道:“但是,你有没有发觉,自那以后,你爹我对你变了。” 朱高煦望着朱棣布满皱纹的双手沉默不语。 朱棣又道:“郑和说的没错啊,也就是从那以后,咱爷俩再见面的时候,我这个心里啊,还真是有点怕你了。” 他忽然盯着朱高煦问道:“你没觉得么?” “觉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朱高煦避开朱棣的目光,吞吞吐吐的说道:“有点不自然。” “不自然那是不习惯,习惯你怕我,不习惯爹怕你。” 朱棣微微笑道。 “爹!” 朱高煦抬头正视朱棣,充满感情的叫了一声。 “习惯就好了。” 朱棣抚须道。 “我习惯不了!” 朱高煦提高了一点声音道。 “哈哈哈!” 朱棣开怀大笑道。 朱高煦上身前倾,一把握住朱棣的双手,真诚的说道:“您永远是我爹,我永远是您的孩子,就算我到了八十岁,在您面前,我也是孩子。” 朱棣缓缓思索道:“高煦,你说等你到了八十岁的时候,我该多大?” “正好一百。” 朱高煦答道。 “那现在,咱们俩,应该是谁大啊?” 朱棣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朱高煦有些憔悴的脸色,不等对方回答,当即说道:“你大!因为爹现在都听你的。” 他顿了顿,接着言道:“人越老啊,就越小,要不怎么说老小孩呢?” “我小的时候,你爷爷对我和你的叔伯们,可没有我对你们兄弟三人那么耐心。有一句话说的不对,那就是一顿暴揍啊。” 朱棣说到这里,嘴角一笑,想起了一件往事。 “忘了是哪年了,我好像是十四岁还是十六岁来着,也记不得是因为什么事,你爷爷又打我。” “他一打,我下意识抬起胳膊一挡,他没有想到我会抬胳膊啊,一个趔趄,差点摔个跟头。从那以后,他不再打我了。后来,你爷爷就让我与你二伯、三伯去凤阳住了一段时间。再然后,等到我入住春和宫,开始秉政之时,这一切就倒过来了。” “你爷爷开始听我的了。为啥啊?” “不是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而是因为我长大了,他老了。咱老朱家,开始轮到我,来支撑那个门面了。现在,这个撑门面的人,成了你。” 朱棣收回思绪,看向朱高煦,缓声道:“维喆是七年前走的,你大舅是四年前走的,宜之是两年前走的,你小舅和九江也是两年前走的。” “永乐初时,意气风发的杨士奇、黄淮、杨荣他们,如今也都成了年老体衰的致仕老臣。” “你爹我也老了,人常言‘七十古稀’,今年我七十八了,眼看着就要成为耄耋老者了。” “再过几日,就是你娘离开咱们的第十年,我觉得我的时候也要到了,该去见你娘了。” “爹!我已经没有了娘,不能再没有您!而且,这大明也离不开您!” 朱高煦紧握住朱棣双手,双目含泪道。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你们兄弟三人当中,我最寄予希望的,一直是你。” 朱棣欣慰的瞧着朱高煦道:“高煦,你比爹强,爹虽善长领兵作战,却不善长理财治政养民。这一点,你做的比爹好,好太多了。” “当然,人嘛,就是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你娘在天上,看着如今的盛世大明,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吧?” 朱棣说到这里,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