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七章:这些人都什么玩意!? (第2/2页)
望着徐皇后的圣像道:“你娘是这个世上最好的女子,她虽然身处宫中,但一心爱护天下黎庶。她仁爱明察、贤能善良,其德行不输于后汉明德马皇后与唐朝长孙皇后。” 朱高煦神色肃穆道:“在儿子心中,娘和奶奶一样,都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皇后。” “咳咳。” 朱棣忽然咳嗽了一声,似乎呼吸有些不畅。 朱高煦连忙抬手,控制着力道为朱棣拍背。 “好了,别拍了。” 朱棣抬起手打断朱高煦,并用拐杖狠狠地砸了一下地板,大声道:“你手松开,我自己能走。” 朱高煦也不废话,他知道朱棣一生好强,即便眼下年老体衰,却依旧强撑着做出一副行动自如的模样。 其实,由于朱棣在青年时期待在北平有十余年,又经常冒着严寒出塞作战,因此年纪大了之后,患上了老年风湿病,个别手指与脚趾关节已经变形。 好在朱高煦命令太医针对性的调养,让朱棣年过花甲之后体质比原历史上要强太多,否则朱棣也撑不到现在。 一会儿之后,朱高煦紧紧跟着朱棣走到了享殿外的走廊上。 守在外面的郑和、王景弘、庆耀等人连忙上前行礼。 朱棣对众人视而不见,朱高煦微微颔首,示意众人退下。 “我听说,你打算同时修建三条铁路,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朱棣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搭在走廊边的护栏上,望着远处的山林景色,缓缓问道。 自从徐皇后去世后,他基本上从不主动过问政事,即便是接见郑和、王景弘等近臣,也很少问及朝堂上的事。 这次他之所以主动问及铁路之事,是因为此事在近期闹得沸沸扬扬,就连在长寿宫伺候他的宦官、宫女都私下议论此事。 “朝中反对修铁路的声音很大,特别是年纪在五十岁以上者,反对的态度尤其激烈,儿子对此颇有顾忌,不敢轻易决断。” 朱高煦轻声答道。 “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哪些?” 朱棣随口问道。 朱高煦不紧不慢的答道:“主要有四点,儿子皆一一做了反驳,或提出了解决办法。” “第一,他们担心铁路一开,则车夫贩夫将无以谋衣食,恐小民失其生计,引发动乱。儿子反驳说,筑路养路、火车运转皆需要人,小民不仅不会失去生计,还会多出许多活计。” “第二,他们认为铁路于民间田庐坟墓有碍必多阻挠,地方上的士绅担心铁路轰鸣声打扰祖宗先人,破坏风水。对此,儿子反驳说,铁路所占土地不过一丈宽,对农田、民居、坟墓并无影响。” “第三,他们觉得铁路有碍民间车马及往来行人,恐至拥挤磕碰,担心火车引发车祸。儿子对此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架设交桥,二是在铁路与马路交叉口设栅门了望,火车来了就阻止行人通行。” 朱高煦说到这里,没有继续往下说,而是故意选择了停顿。 “他们对火车、铁路了解不深,提出这些反对的理由,也在情理之中。” 朱棣拍了拍扶手,轻轻颔首说道:“而你的反驳及解决办法,也很中肯,我觉得并无不妥。” 他顿了顿,扭头看向朱高煦,奇怪的问道:“你刚才说,朝臣们反对的理由有四点,这第四点是什么?” “爹,儿子若说出来,必会惹你生气。” 朱高煦苦着脸道:“还是不说了。” 朱棣知道朱高煦是为他好,怕是年纪大了,气坏身体。 可越是这样,他越是想知道。 “说。” 朱棣盯着朱高煦,澹澹的吐出了一个字。 朱高煦却仿佛感受到了千斤重力瞬间压在了他的身上。 “好,我说。” 朱高煦思索着言辞,慢腾腾的说道:“还有一些人认为,铁路开通虽然有利,却也有一大弊端。这个弊端就是敌人若来犯,用铁路之便,可直抵京师。” “哼!我大明乃天朝上国,世界中央之国,何人敢来侵犯?” 朱棣先是冷笑一声,接着拿起拐杖,一边对着护栏砸去,一边骂道:“就算后世有不肖子孙败坏朝纲,导致敌人乘坐火车来犯,难道不能拆毁铁路么?这简直就是放屁!愚蠢!荒谬!” 他骂了一通,又砸了一通,心中怒气消散不少。 “高煦,你给我听着,凡是持第四个观点的官员,一律革职为民,让他们滚回家种地去!这些人都什么玩意!?” ps:截止到乾熙七年,大明本土疆域图在本书书友群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加群下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