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五章:何处是大明疆域的极限? (第2/2页)
会同大都督府军需部已经先后转运了九十万石粮食北上,加上去年转运的十万石粮,朝廷这一年来投入草原的粮食已经高达百万石。” 他起身作揖道:“陛下,大明的国库虽然充盈有余,可经不起这样花销啊!” “你说的固然有道理,但若是没有付出,哪来的回报?” 朱高煦竟没有生气,而是神色平静的反问道。 他见夏原吉张口欲反驳,连忙抢先一步道:“今年春节,朕赏赐满朝文武每人两头牛、三只羊,这些牛羊皆是北征将士从草原俘获的战利品。你算算,明年草原六都司能够给朝廷贡献多少牛羊?” 夏原吉闻言,面露无奈之色,想说两句反驳的话,却一时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启禀陛下,上个月初臣奉旨总揽南洋海角、海南两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之事宜。” 就在夏原吉不知所措之时,吏部尚书蹇义出言道:“数日前,臣收到两省巡抚的海路急递,方知两省三司衙门及下辖各府县衙已完成主体构建,再过月余,各衙官员便可从临时衙门搬入新衙办公。” “不过万事开头难,两省各衙草创,人手远远不够。有些要紧的官职,如三省移民司提举官仍为空缺,臣请求陛下再增加一批选吏,三百人够用,五百人最好。” “此事朕允了,你会同礼部尚书于彦昭拟定一批名单呈上来。” 朱高煦点头道:“记住,入选者至少要举人出身。” 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推行的新科举制规定,凡是在常科书院完成学业,并通过学满考试的学子,皆会授予举人名籍。 有了举人名籍,便有了做官的资格,同时也有了参加会试考取进士的资格。 “遵旨。” 蹇义恭声道。 “启禀陛下,内地各省除了陕西、云贵、两广之外,其余各省皆已完成防御巡守使司的设置,各省防御使的备选名单,臣已会同吏部拟定出来,请陛下过目。” 兵部代理尚书事陈洽从袖袋之中掏出一道奏疏,躬身启奏道。 康平行至陈洽面前,从对方手中接过奏疏,然后转呈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打开奏疏,快速扫了一眼,然后将其放下,并没有说话。 接着,他抬头看向大殿西侧的巨大屏风,望着屏风上面的超大舆图,朗声问道:“草原既已纳入朝廷治下,却不知如今大明的疆域,比之汉唐如何?” 徐辉祖、蹇义、夏原吉、陈洽四人闻言,皆是一愣。 他们一时间想不明白朱高煦为何会忽然问这个问题。 “陛下,倘若把努尔干都司、乌思藏都司与朵甘都司辖区内的实土卫所也算上,如今大明疆域至少是汉朝疆域的两倍。” 徐辉祖寻思道:“若与唐朝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应该是不相上下。” 朱高煦与徐辉祖提及的“疆域”,指的是大明朝廷实际控制的地方,即设置府县或驻军的地区。 说白了,就是能在当地征兵并收取赋税的地方。 像大明宗王在海外建立的藩国,也属于大明疆域的范围,但像朝鲜、占城、真腊、暹罗等附属国,就只能算是大明的势力范围,不算实际上的疆域。 而徐辉祖所说的这三个都司,虽然最初都是朝廷设置的羁縻都司,但经过永乐年间的开拓与渗透,有不少地方被朝廷变成了实土卫所。 比如,截止到乾熙二年,努尔干都司下辖一百八十七个卫之中,还剩下八十二个卫是羁縻卫,其余一百零四个卫皆为朝廷直管的实土卫。 即便是羁縻卫,也要按时朝贡,贡物有海东青、貂皮、马匹、珍珠等土特产,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而且,由于大明在前元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努尔干通往内地的驿站系统,所以辽东以北数百个卫所直接听命于朝廷,无需经过努尔干都司这个中间环节。 换言之,此时的努尔干都司基本上可以说算是由朝廷直管的实土都司了。 “三位爱卿也是这般看法?” 朱高煦看了一眼夏原吉、蹇义、陈洽三人,朗声问道。 “臣等附议。” 夏、蹇、陈三人几乎齐声答道。 朱高煦起身绕过御桌,行至大殿西侧屏风之前,停了下来。 徐辉祖、夏原吉、蹇义见乾熙皇帝站了起来,连忙跟着起身。 朱高煦抬头看着悬挂在屏风上的巨大舆图,缓缓问道:“拿下草原之后,朕就在想,大九洲广阔无垠,却不知何处是我大明疆域的极限?” “陛下雄心万丈,老臣远不及也。” 夏原吉躬身道:“可陛下若问何处是大明疆域的极限,老臣却有一点愚见。” 朱高煦侧身看向夏原吉,颇有兴致的问道:“大司徒有何见地?” ps:请诸位看在我最近这段时间更新稳定的份上,快投推荐票、月票来支持一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