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94章 藩王先死,小朱笑醒 (第2/2页)
也是北方的敌人为什么不一鼓作气,趁机夺取整个天下的原因。 不是他们不想,实在是力有不逮呀。 虽然苟延残喘,但总不至于国土尽丧失。 也不至于像宋朝一样,北方防线形同虚设,只要外敌入侵,就能杀至京城附近。 可是自从朱棣迁都北平之后,明朝就落到了和宋朝一样的情形当中,都曾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稍有不慎就兵马围城! 其中有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还有嘉靖二十九年,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发起了对明朝的战争 此外还有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后金、蒙古联军绕过山海关,从龙井关、大安口等地进入关内,攻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 对京城进行了攻击,但是始终没能攻破城高墙厚且有大炮防守的北平城,随着明朝后续援军的不断赶来,皇太极决定撤兵,大明都城宣告解围。 一个被人打到都城下的王朝,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一个被人打到家门口的皇帝,在朝廷和百官当中又有什么威严? 设想一下,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北平,北方的两道屏障仍然存在,或许大明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三条防线,是在西南和湖广,这是为了防备西面的敌人,彻底巩固政权。 而在京城周围,则没有分封诸王。 朱允熥知道,刚才马和的话还没有说完。 其实北方两道屏障的设置,对藩王也是一种天然制衡。 一线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线内屏藩王在中间顶着,这就会导致他们的造反很难成功。 二线内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线外屏藩王负责包抄后路,配合中央两面夹击。后者的造反也很难成功。 所以他们是互相辖制,互相制衡。 总不至于所有的藩王一同造反吧。 人聚在一起都是讲究利益,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谁能不争不抢? 而京城附近因为没有藩王,不担心重演西晋藩王反噬皇权,导致八王之乱的一幕。 也不必担心像唐朝一样,边境藩镇造反,皇帝拿藩镇一点办法没有。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批评朱元璋,说他分封就是为了宠儿子。 其实这话有失偏颇。 因为朱元璋如果真的是为了宠爱自己的儿子,何不把他们纷纷到南边富饶和平之地? 这样也可以享受安乐嘛。 还不用担心藩王执掌兵权,对朝廷造成威胁,不至于将来中式之间产生战争,和和美美,何乐而不为呢? 不敢朱元璋在这件事上有没有私心,但他的出发点、侧重点,总是在天下! 他是为了天下的安稳考虑,这才如此分封诸王。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刘彻就曾经感慨刘邦为什么不把那些藩王封在北边! 其实自私一点想,站在汉武帝的那个位置上,谁都会心中不平! 凭什么自己要和匈奴人竭尽全力的展开战争? 而那些藩王在后面吃香的喝辣的? 要是真把藩王封在边境…… 这样先和敌人打仗的是藩王,就算是打不过要死人,死的是藩王! 皇帝笑都能笑醒! 朱元璋这么做,就是要把权力捏在自家人的手中,避免出现权臣乱政的局面。 而大明的藩王,与西汉和西晋有所不同。 明朝的分封,更像是朱元璋仿照元朝诸王出镇制的翻版。 藩王没有地盘,所谓的地盘就是王府。 藩王也不能拥兵自重,所谓的拥兵权,就是自己王府的护军,最多只有三卫兵马。 朝廷的军队,没有朝廷命令,藩王调不动一兵一卒。 因为这些兵马虽然会受他们的节制,实际上上下官员都是由朝廷任命的! 甚至就连他们的卫兵,也是由朝廷调派而来,在需要的时候也是需要上战场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在没有地盘,没有兵权的情况下,实际地位只相当于总兵。 他们与总兵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皇子的身份而已! 所以朱元璋的构想,在那个时代已经非常完美了。 一条是长城防线,一条是秦岭淮河防线,只要好好经营,足可保证万无一失! 可事情,许多时候事与愿违…… 碰上了一个比猪还蠢的建文帝,你能有什么办法? 硬是宠信黄子澄和方孝孺,把朝廷的那些忠臣,那些有识之士全都撇在一边,居然开始了削藩! 而且还是从靠近都城的第二道屏障,以及湖广的几位藩王开始下刀…… 但凡朱允炆听进去齐泰和其他人的一点儿忠言,也不至于落下那么个结果! 朱允熥是绝对不会迁都的。 有那么多的藩王顶在前面,替自己攻打敌人,替自己排忧解难, 自己在后方享受…… 呃……调度指挥不香吗? 至于说会不会被藩王掌控军权,朱允熥虽然会往这方面思索,但这是绝不会实现的! 藩王可以拥有自己的势力,但绝对不会那么多! 朝廷有的是办法制衡! “王忠!” “奴婢在,请皇爷吩咐……”王忠躬身行礼道。 “讲武堂和国子监,是不是该开课了?” “回禀皇爷,过了元宵节就开课。” “嗯。” 朱允熥道:“讲武堂也该改一改名字了,你去让人制作一块牌匾,写上“大明讲武堂”几个字,到时候送过去。” 王忠迟疑了一下说道:“皇爷,这牌匾上的字,最好是由皇爷亲自书写……” “嗯……” 朱允熥看了他一眼,点点头道:“也好……到时候你提醒我过去看看。” “是,奴婢遵命!” 有国子监和讲武堂这两大利器在手,朱允熥不惧怕任何人! 如果当地的官员与藩王结交,朱允熥立刻就能够在国子监选择一起对自己忠心的人,立即前往! 如果武将与藩王交好,讲武堂里出来的人,就会立刻取代他们! 人和权利,都捏在自己的手里,有什么可惧怕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