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48章 皇帝的妥协 (第2/2页)
记挂燕王,特地命奴婢送些人参、鹿茸,还有滋补的燕窝,来给殿下补补身体。” 朱棣客气的说道:“殿下有心了,多谢皇太孙殿下!” 太监摆了摆手,下面的人又送上几双女子的绣花鞋。 这个太监笑呵呵的说道:“燕王殿下,这是东宫尚服局做的绣鞋,殿下特意命奴婢送来,说秋天快来了,要注意保暖,您瞧瞧,殿下多么关心燕王殿下的两位郡主呀……” 朱棣不动声色的说道:“殿下对臣的心意,臣明白,一定不负陛下和朝廷所托。” 太监离开以后,姚广孝从一旁走了过来,扫了一眼绣花鞋说道:“这位储君还真是有心啊,大老远的送来几双鞋。” 朱棣回过身来,坐在椅子上说道:“他这是在提点本王,不要给他拆台罢了!” “哼!” 朱棣从鼻子里面哼了一口气,有些不悦的说道:“某些人未免也太小看本王了,当真以为本王的格局就那样不堪吗?! 无论如何本王也不可能学那迂腐之人,生生把自己女儿的脚骨头给裹断了!就为了彰显自己品德,是在愚蠢至极!” 姚广孝在一旁点点头说道:“其实裹足的问题还不是最大的,士大夫和士族的试探才是最大的问题。” 说到这个,朱棣就觉得非常气愤,开口骂道:“本王看他们是活得不耐烦了!竟然想要以此来试探皇权,简直愚不可及! 我那侄儿刚刚被立为……监国太孙,他们急不可耐的跳出来,想要试试新主的根底脾性! 当真为父皇把政权都交在他手里,就当真不管朝政了?你看着吧,这次他们肯定讨不了什么便宜!” 朱棣也明白这里面的斗争,不过按照他的性格,他是绝不认同的! 姚广孝笑了笑,说道:“即便讨不到什么便宜,可也没什么损失,左右不过是一次试探罢了, 这次不成,还有下次,猎狗扑食,一次一次的试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他们得逞了。” 朱棣闻言,立即眉头紧皱。 不过他也并没有说什么,更没有反驳,因为姚广孝所说的乃是事实。 像这样的试探,绝不会是一次。 历史上,有些时候皇权为什么会丧失?那是在一次一次的博弈中,一次一次的试探里面,被逐步蚕食的! “这帮人,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朱棣骂道。 没有日日防贼的道理。 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让他们得到了机会! 这样的例子很多,就拿历史上的朱允炆,建文帝来说,就发生过与士族妥协的事例。 他在位期间主持了一次科举,这次科举发生在建文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四百年。 在这次科举,产生了著名的“吉水中全榜”典故! 因为吉水县学子胡广中了状元,吉水县学子王艮中了榜眼,还有桃探花李贯。 李贯虽然是吉安县人,但是处在广义上的吉水流域,所以就有“吉水中全榜”的说法。 就就连朱棣本人,在历史上篡位成功之后,因为根基薄弱,反对的人太多,也不得不与士族妥协。 朱棣举行的第一次科举,出现了江西的学子霸榜的盛况。 若是细数了一下名单,就会发现这一届科举,有一百一十三名江西学子,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而且吉水流域学子,都包揽了状元、榜眼、探花! 还不光如此,江西士子更是包揽了殿试的前七名! 而这只是江西科举全盛期的开始。 在明朝的时候,江西的学子在科举考场上,总是习惯性霸榜。 明朝的时候,吉安府出来的状元,就有十二个! 再加上榜眼、探花,和数以千计的进士。 这使得明朝的翰林院,大部分是吉安府人。于是乎,就有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不可否认江西却是确实文风鼎盛,庐陵文化也确实不可小觑,也确实人才辈出, 可皇帝为了天下的稳定,有时候不单单是看成绩的,他必须采取“平衡”。 可为什么会出现连续霸榜的事? 无非就是皇帝让步,妥协而已! 姚广孝说道:“殿下,老衲觉得此时燕王府应该静默,不应该掺和此事,他们试探的是监国太孙……” “监国太孙”这四个字,听在耳中,让朱棣觉得心中很不舒服…… 监国,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 皇帝的权利cao之于手,自己有什么争得过呀…… 虽然并不认同士族所做的,可朱棣也知道自己不能引火烧身,因此便默默的没有说话。 自己和储君比起来,还是太弱了。 储君有皇帝撑腰,有整个天下的力量作为支撑,而自己有什么? 就是一个处处受制的藩王罢了! 一旦惹上麻烦,宫里那位恐怕是不会管自己的…… 或许,他巴不得自己引火烧身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