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4章 归东宫(求月票) (第1/2页)
,我要做太孙 对于朱元璋已经订下的政令,朱允熥并不准备多加改动。 现在自己虽然被立为皇太孙,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羽翼,尤其是在地方上,更缺少自己人。 做皇帝不仅仅要在朝堂上安插自己人,在地方上也要有自己的支持者,天下才能坐得安稳! 否则政令连京城都出不去,谈何治理天下? 所以现在还不是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只能进行精修细琢了。 朱允熥接着说道:“朝廷的田税本来就不算高,还给他们免除一定的数额,如果他们还不知足,那就太贪得无厌了!” 《明史》记载:“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没官田”就是因为犯罪查抄等原因充公的官田。 田税宋朝是每亩一斗,元朝是三升,明朝的田税官田比元朝多了二升,民田和元朝规定差不多,比起宋朝轻多了。 从赋税的角度讲,明朝初期还真是轻徭薄赋,休生养息。 “还有关于朝廷的税收,盐税今日暂且不谈,只说市税和关税,齐泰,你来说吧。” “属下遵命!” 齐泰站起身来说道:“大明的商税一般分为两种,就是市税和关税。” “朝廷规定对于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对于舟车载运自己货物、农用之器、小民挑担蔬菜、民间常用竹木蒲草器物、常用杂物、铜锡器物等,也一概免征。” 关税又称“通过税”,是指在商人比经交通要道设关立卡,征收通过税。 齐泰又说道:“市税基本上按三十取一和“凡物不鬻于市者勿税”的原则征收,取三十税一的商税。” “不过征收市税比较困难,百姓以钱财交易,或者以物易物,无法准确核对数目,所以民间多有漏税者,征收也非常方便。。” 对于商业税收来说,首先就是运输货品税和库房存储税等。 工税是采矿业、造船业、军工、织造、窑冶、烧造、造纸等手工业。各地货商的货物在“塌房”进行储存时。 收取税钱三十分之一,中介费三十分之一,存储费三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一。 不过这是对于大商人来说的,一般的小门小户没有这么大规模。 朱允熥说道:“既然市税不容易征收,那就不要再按照收入多寡来征收了!” “每家市肆根据规模大小,所经营品类的不同,征收定额商税,每开一家就收一家的税,清楚明白!” 不要说在古代,就是现代社会一些商店的经营额是多少也难以统计。 各种偷税漏税的情况层出不穷,根本就成为烂账,就算想征收也没有办法。 郁新试探着问道:“殿下,以前的是市肆是不收的……” 傅友文反驳说道:“以前不收是因为不鬻于市,现在各地有很多的商户,市肆也越发繁盛,也该征收他们的商税了。” 要知道现在的商税不包括市肆,而是到了明仁宗洪熙元年施行钞法,商市从门摊向市肆发展,才课税于市肆门摊。 郁新点点头,时过境迁,户部收税的对象也要跟着改变嘛。 不过他又问道:“殿下,是所有的市肆门摊都要收税吗?” “不错!” 朱允熥肯定的回答说道:“不论官私,一律缴税!” 始于明仁宗洪熙元年正月,为推行钞法对两京以贩卖为主的蔬菜果园不论官种私种,一律征税,对塌房、库房、店舍等贮货者亦开始征税。 既然朱老四的儿子都能官营和私营,征收赋税,自己为什么不可以? 到宣宗宣德四年,市肆门摊税推行于三十三个府州县,税课也增加了五倍。 明朝商税那是一大漏洞,就算到了顶峰的时候也才四五十万两,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人偷税漏税! “户部要睁大了眼睛,绝不允许任何人漏税!告诉各省的清吏司,何处的税收征不上来,或者出现胡乱征收,本王就让人脱了他的官服,砍了他的脑袋!” “是!臣等遵命!” 朱允熥继续说道:“此外还有关税也要理一理,如果不清不楚,那就给人上下其手、贪赃枉法的机会!” 看着众人,吩咐道:“陆地上有关卡,能够收税,水道同样能够通行经商,可是现在却没有设立关卡,这实在说不过去,我意在长江水道,以及京杭运河,设立钞关。”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面露惊讶。 还没有等他们反应过来,朱允熥就接着说道:“分别设立临清钞关,济宁钞关、徐州钞关、淮安钞关、扬州钞关、上新河钞关。”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