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0章 心中有物,就有尘埃 (第1/2页)
“咚!咚!咚!……” “咚!咚!咚!……” 大报恩寺的钟声在和尚的撞击之下,有规律的发出沉重的响声。 钟声响彻在报恩寺的上空,直上云霄, 似乎这钟声蕴含着极大的威力,连天空的乌云都能被震散开一样,露出晴朗的蓝天。 钟声也传到远处,似乎在洗涤人心。 每当有大事发生,只要不是机密,官府都会提前告知寺庙,让他们诵经祈福,并且敲钟祝贺。 在报恩寺的大殿里面,几十个和尚坐在蒲团上,齐声诵经。 而在后院的一处禅房之中,只见一个和尚盘腿在蒲团上席地而坐,手里面捻着佛珠,口中念念有词。 这间禅房里面只有他一个人,连张椅子茶具都没有,墙壁上更光光如也。 整个禅房,还有其中的诵经的和尚都显得颇为冷清。 “吱吖”一声,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人影就走了进来。 正在诵经的和尚眉头微皱,轻声说道:“贫僧正在诵经,请勿打扰。” 可是低沉的脚步声并没有离去,反而越走越近,这让和尚眉头皱的更紧。 来人是黑衣和尚姚广孝,走到那個和尚跟前,坐到他对面的蒲团上。 也是盘腿而坐,双手合十,然后轻轻捻动手中的佛珠。。 此时这个诵经的和尚才睁开眼睛,见对面坐了一个五十余岁的老和尚,虽然不知道他是谁,可依然双手合十,微微颔首说道, “修行诵经之时不便打扰,大师如果也要诵经,前往别处去吧。” 姚广孝却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出自于。 话说,禅宗第五祖弘忍年纪已大,想传衣钵给大弟子神秀,便让他作偈,以此考查他对教义的禅悟。 神秀想了半天,才结巴地叨叨出这么一段话:“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听了,眉头紧锁,总觉得差点意思,没有满意。 后来,一个大字不认、只会挑水劈柴的名为慧能的小僧,脱口而出。 慧能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成了禅宗六祖。 姚广孝开口说道:“神秀大师说,心如明镜台,需要常常拂拭,才能够不沾染尘埃。” “而慧能大师却说菩提非树,明镜非台,这些东西全然不存在,也根本不会沾染尘埃。” “你觉得他们两个谁说的对?” 而坐在姚广孝对面,身穿袈裟的和尚,正是朱允炆。 只见他双手合十,回答说道:“两位大师都是高僧,请恕小僧难以评判。” 姚广孝毫不在意,接着说道:“神秀大师是眼中有物,心中有物,所以才说要时常擦拭,才不沾染尘埃;而慧能大师眼中无物,心中也无物,尘埃无处沾染,也就不需要擦拭……” “不过贫僧觉得慧能大师的话,说得有些偏颇了……” 朱允炆闻言不由的问道:“哦,小僧求大师解惑。” 姚广孝手捻着佛珠,说道:“如果心中无物,那就不该在寺庙里面修行了,也不该去戒嗔痴欲望了,既然心中没有吞噬欲望,没有杀生妄语,也没有yin邪美色,又何必修行去戒呢?” “正是因为在人心中有了这些东西,所以才有佛门八戒。” 八戒是佛教中的要求,内容包括: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yin,四戒妄语,五戒饮酒, 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南朝梁宝唱:“帝遣使往乌江迎道容,以事访之。容曰:‘唯有清斋七日,受持八戒,自当消耳。’” “大师高见,小生受教了。” 姚广孝盯着他问道:“不知阁下心中,是有物,还是无物?” 朱允炆想了一下,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询问说道:“既然大师觉得人里面有物,请问如何才能戒除?” 姚广孝说道:“每个人在佛前的程度不同,心中所有的东西也不同,有些人需要戒掉yin邪,有些人需要戒掉偷盗, 还有人需要戒掉杀生,虽然每个人戒除的方法不同,不过贫僧觉得单单诵经礼佛,是戒不掉的。” “人里面的东西怒气仇恨从来不会自动消除化解,所谓忘却一切,看透一切,不过是逃避,是自欺罢了!”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那么照大师所说,佛法无法化解,又不能忘却,那么该当如何?” 姚广孝饱含深意的说道:“堵不如疏,江河奔流,堵之必成灾祸,唯有疏泄才能万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