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那些年_第一百一十四章 尘埃落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 尘埃落定 (第1/5页)

    ,大宋那些年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步态龙钟,纵然权倾天下,难免衰残老病。

    岁月是把杀猪刀,摸着腰间的赘rou,看着手上渐起的青筋,太宗有些怅然若失。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曾经活脱脱的小鲜rou,如今竟有些惨不忍睹。

    箭伤时好时坏,太宗觉得疲惫了就小睡片刻,梦也变得特别多,有时候也梦到二哥,太祖赵匡胤。

    明媚的春光里,二哥带着他放风筝,父亲劈柴烧火,母亲正忙着做好吃的,每个人都面带微笑,风筝飞着飞着,就不见了。醒来后,太宗发现自己的眼角竟然是湿的。

    说起做梦,一天,明德李皇后告诉他,自己梦见在万岁殿外,见到两位文官装束的少年,面黄肌瘦的样子很可怜,问他们是谁?说是太宗的两个侄子德昭和德芳。

    梦寐其中物,常人何得知,太宗也不去深究。我们身外都有一个未知的世界,梦只是和它相连的一种管道而已。倒是有一件事情,让太宗大伤脑筋。

    至道元年四月,太宗的小嫂子,开宝宋皇后薨逝了。一个过气的前朝皇后,死也就死了,本来无足轻重,无可厚非,没想到却成了舆论的焦点,轰动全国。太宗的处置,又一次亮瞎了狗仔队们的双眼。

    ◆悲催的皇后

    宋皇后,河南洛阳人,家世显赫。

    父亲宋偓是五代宋初名将,一生历事四朝九帝,官至右卫上将军,封邢国公;

    祖母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女儿,封号义宁公主;母亲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爱女,封号永宁公主。

    祖父、父亲都是驸马,祖母、母亲都是公主,这样的家庭背景,“近代贵盛,鲜有其比”。作为长女,宋氏一出生便自带高贵气质。

    可以说宋氏是整个大宋朝出身最高贵的皇后,没有之一。

    宋氏幼时随母入见,周太祖赐冠帔。乾德五年,随母来贺长春节,又蒙太祖赵匡胤垂青,再次赐以冠帔。

    开宝元年,宋氏十七岁。太祖纳其为后,成为继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之后,太祖第三位皇后。

    宋皇后性情柔顺、知书好礼,“每帝视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在服侍太祖的八年时间里,夫妻鹣鲽情深,鸾凤和鸣。

    太祖比宋皇后大二十五岁,长子赵德昭也比宋皇后年长一岁。

    宋后无出,由于德昭年纪比名义上的母亲还要大,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宋皇后对他始终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赵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因此,在太祖的两个儿子中,宋皇后更为偏爱幼子赵德芳。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太祖召其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是夜,斧声烛影,子夜过后,太祖在万岁殿中暴崩。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派遣内侍都知王继恩召赵德芳入承大统。

    作为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对皇位觊觎已久,王继恩早成了他的心腹。在这个皇位交接时刻,王继恩“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私召晋王赵光义入宫。

    宋皇后见王继恩回来了,便问道:“德芳来耶?”

    王继恩答:“晋王至矣。”

    宋后既惊且怒,顿时明白王继恩早已经被赵光义收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年轻寡妇,手中无兵,身边无将,为了保住太祖的两位皇子,也为了保住自家性命,仓促之中只得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

    宋后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赵光义虽然口头上说“共保富贵”,其实根本没这样做。他继位后,对宋皇后和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极为刻薄。

    他将宋皇后封为“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西宫历来都是妃嫔们居住的场所,这无疑是对宋后的一种羞辱。

    太平兴国四年,赵德昭跟随太宗攻打幽州。高粱河一战,军中诸将不知太宗身在何处,国不可一日无君,众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

    一场新的“陈桥兵变”又将上演,赵德昭不想重走老爹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路,他极力推脱,众将未能如愿。

    太宗得知拥立一事,极为愤怒。

    回到京师,太宗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不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赵德昭跟太宗提起此事,太宗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二十九岁的赵德昭诚惶诚恐,回到家中,“自刎”而死。

    两年后,太平兴国六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德芳“寝疾薨”,到底是“真窒息”还是“被窒息”,亦或是“被中毒”?无从知晓。

    历史不忍直视,事实如此残酷。

    这个被后世《杨家将》等评书传得神乎其神的八贤王,怀抱金锏,能上打昏君,下打jianian臣的国之柱石,真实情形竟然如此不堪,死得不明不白,还是个毛头小子。此时距离叔父赵光义登基,只有五年时间。

    雍熙二年,东宫宫殿被楚王赵元佐一把火给点了,太宗大怒,将赵元佐废为平民。火灾后的东宫从此闲置。

    雍熙四年,赵光义命宋皇后搬到这处无人居住的东宫。

    至道元年四月,这位出身高贵,十七岁入宫,二十五岁守寡,独处冷宫十九年的宋皇后,在东宫郁郁而终,享年四十四岁。

    宋皇后去世,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

    身为皇帝的赵光义却办了一件令全国人民咋舌的糗事,竟然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

    自己不穿丧服也就罢了,且诏令严禁大臣去为宋皇后吊丧,这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

    太宗这种违背封建礼制的行为,大臣们是敢怒不敢言。

    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公有人管。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左正言、翰林学士王禹偁。一次,王禹偁和朋友喝酒聊天,感慨道:“宋皇后曾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治丧下葬。”

    这话很快传到了太宗的耳朵里,王禹偁立马就收到传票,贬为工部郎中、知滁州,理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妖言惑众,造谣生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出身于磨面为生的贫民之家。

    少年就学乡里,九岁能赋诗,十余岁能撰文。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太平兴国八年,王禹偁乡试获第一名,殿试中乙科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以直躬行道为己任,是大宋有名的直臣。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词学敏赡,“岂止以诗擅名”,他是北宋诗文改革运动的先驱,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善写白体诗。

    王禹偁开北宋词坛创作风气,掀开两宋词坛帷幕之人,宋词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