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章 张咏治蜀 (第3/4页)
神和子,五代时神仙屈突无为的别名,姓屈突,名无为,字无不为,有著作,便以“神和子”三字署名。 “白驹如龙兮逶而迤,红缰未绊兮天之涯。” 孙膑当年远走云梦山,寻师访道,成为鬼谷子门下高徒。张咏心慕神仙,也想拜世外高人为师,他听闻陈抟老祖的盛名,就到华山拜见老祖,想在华山隐居。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 老祖道:“你真要在华山隐居,我便将华山分一半与你,不过你面带官相,将来仕途无量,不适合做隐士,就好比有人家失火了,正等着你去救火,岂能袖手不理?”于是赠诗一首,令其下山了。 诗云:“征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也须多谢鬓边疮。” 张咏不解诗意,后来步入仕途,知益州、知杭州,又知益州,头上生恶疮,久治不愈,改知金陵,才得到片刻清闲,均如诗中所言。多年后,老祖仙去,张咏两次入蜀,路经华山,想起陈抟老祖,不由得心生感慨:“今日星驰剑南去,回头惭愧华山云。” 直上九天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如此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痛饮狂歌,小宇宙爆发的青年才俊,就连隔壁地主家的小母牛看到他也着迷。 ◆初仕崇阳 太平兴国四年秋,濮州推举进士,大家觉得首先应该推荐张咏。鄄城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凖联名写信给濮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 “天子盛明君正少,勿恨功名苦不早。蛟龙岂是池中物,风雨不夹狂不得。” 蛟龙若出渊,一飞即冲天。太平兴国五年,张咏三十六岁,与李沆、寇凖、王旦、向敏中、苏易简、宋浞同登进士榜。初授廷尉评,外放为崇阳县令,开始了仕宦生涯。 “才薄难胜任,空销懒惰情。方今圣明代,不敢话辞荣。”初入仕途,一切都是新鲜陌生的,张咏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懈怠。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咏也不例外。 崇阳当地“民不务耕织,唯以植茶为业”。当时,朝廷要开始榷茶,进行茶叶专卖,为避免以后受榷茶之弊,张咏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百姓拔茶植桑。 “民以为苦”,刚开始,老百姓还叫苦不迭。后来,朝廷开始榷茶,征收重税,鄂州其他各地茶农或失业或贫困不堪,只有崇阳县以缣织物缴纳赋税,免受其害,栽花多是药,题壁半书经,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因而崇阳的老百姓,对张咏非常感激。 崇阳山多,土地肥沃,却水源不足。张咏的第二把火就是派人堆起小坡,建立蓄水小水库,挖山引来水源,灌溉良田,一举解决了天旱缺水的问题。 砌迥波流碧,窗凉洞壑青,人家晴渡口,渔钓暖沙汀。张咏又在崇阳推广种植芦菔,百姓称其为“知县菜”。 张咏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治吏严格,嫉恶如仇。 有一小吏从库房出来,张咏见他鬓角头巾下藏有一枚铜钱,便把他拦下来盘问。小吏道:“这是库房里面的钱。” 张咏大怒,命令衙役用大杖打他。小吏甚是恼火,道:“一枚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杖责我?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 张咏的暴脾气立马上来了,他拿过笔来,当即写判决书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天偷一钱,一千天就是一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张咏走下台阶,挥剑立斩小吏,随后向御史台上书自我弹劾。这是张咏在崇阳烧的第三把火,“一钱诛吏”。 张咏知崇阳县,一不爱财,二不好色,三不聚赌。关注民生,扶植农桑,恩威并用,罚贪饕,扬清风,清正廉洁,治县有方,民畏而爱之,是难得的清官好官。崇阳人建乖崖亭,立乖崖碑,褒其功德,传颂至今。 由于政绩卓著,张咏先后担任太子中允、通判麟州、秘书丞、浚仪县令等职务。 太宗闻其有才干,淳化元年,四十五岁的张咏被提拔为湖北转运使,淳化四年,提为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成为皇帝依赖的近臣。 张咏曾言:“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已效,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 张咏侠义中带有刚猛果敢之气的性格,让太宗大为赏识。在巴蜀动荡,叛民四起之际,遴选成都官员时,太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主政四川 张咏出身寒卑,深知百姓乱世痛 楚,外调为益州知州,推己及人,他对农民叛乱进行深入反思。 “皇天诏龙司下土,谷苗乾死天未雨。如何不念苍生苦,村落廉廉椎旱鼓。”天灾干旱,还是外部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农民赋役沉重、地主豪强兼并民田,巧取豪夺,官家垄断茶、盐、布帛经营,为了活命,农民铤而走险。 “活人性命由百谷,还须着意在耕农,惩jianian济美号长材,来救黎元暗中苦,更禁贪官与豪吏,愍农之道方始行。”张咏对症下药,整饬吏治,兴利除弊,改善民生,稳定政局。他上奏太宗,希望朝廷能够宽厚待民,化反贼为良民,让起义群众归顺返乡,回家各务其业。 张咏治蜀,匡正积弊,扫荡陋习,威惠相济,狠抓稳定、民生、发展三件大事。为了让百姓得以维持生计,多一条谋生之路,张咏还默许了百姓贩卖私盐。在张咏的努力下,朝廷撤除博买务机构,取消了对蜀地茶、盐、布帛的专营。 张咏致力于改善民风、教化百姓。蜀地士子们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入仕,张咏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谋取功名。当时益州有张及、李畋和张逵三位名儒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 “才雄扬子云,古称蜀川秀,千载遗英声,三贤继其后,文章积学成,孝友亦天授,远郡得充庭,期将免固陋。”在张咏动员下,三人都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进取,大大推动了益州的学习之风。 百姓有来投诉的,张咏明辨真假,立即作出裁决,都能确实无误,民众都很佩服这位张大人。李畋问张咏有何妙诀,张咏道:“人都有主观好恶,会扰乱我的视听,我们要做的就是多问,问到君子就可以知道其人是君子,问到小人就可以知道其人是小人。人都有所偏党,虽然有些隐瞒,只要多加询访了解,就没有什么不能明白的了。”明朝南中三贤相之一的高弘图曾感慨道:“张公真绝世聪明之人也。” 当时民间讹传,说有一白头翁午夜时专吃小孩,全郡的人都信以为真,一到晚上,大街上连个行人都没有。张咏得知后,立即组织人员,侦破调查,处死造谣者,老百姓这才得以安心出行。 张咏道:“妖讹之兴,沴气乘之,妖则有形,讹则有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