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 (第3/4页)
每一个不平凡的背后,都是在做自我的超越。上天总会垂青那些凡事全力以赴,并不断自我超越之人。 你道这太宗选的辅政大臣是哪一位?他便是参知政事吕端。 ◆吕端拜相 卧久者,行必远;伏久者,飞必高。虎伏平阳听风啸,龙卧浅滩等海潮。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上九霄。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人,是太祖朝参知政事吕馀庆的弟弟,生于935年,比太宗大四岁。 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学上进。父亲吕琦做过后晋的金紫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凭借父荫,吕。 端候补为千牛备身,从此步入仕途。 大宋建立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以宋臣的身份到北国出使契丹。 太宗即位后,把吕端安排给自己的弟弟,时任开封府尹的齐王)赵廷美手下做事,充任开封府判官。 时逢太宗征讨河东,赵廷美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赵廷美道:“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大王您是皇上的亲人和贤臣,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掌管留守事务,非所宜也。” 齐王因此恳请陪王伴驾,出征从行,这也打消了太宗的顾虑。 吕端姿容瑰美,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 一次,魏王赵廷美的亲信乔琏找到吕端,请他通通关系,帮助私贩竹木,为王府多赚些银子。同为魏王的手下,吕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给乔琏开了绿灯。 不久,贩卖竹木的事情东窗事发,所牵涉到的人全部都受到惩罚。 这件事,吕端从头到尾没有拿过一文钱,因为给有关部门打过招呼,受到牵连,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因为这次贬官,吕端反而躲过了一场劫难。 太平兴国七年,太宗赵光义外出检阅水军,突然接到报告,说魏王赵廷美蓄意谋反,想要篡夺皇位。太宗遂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府尹,令其为西京留守。开封府的属官被悉数罢免,流放偏僻之地。吕端因为外放,没有受到牵连。 其后,吕端出知蔡州,因政绩良好,被官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 后历任祠部员外郎、开封知县、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期间,受太宗指派,出使高丽。 当时暴风吹折了船上的桅杆,船上的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是在书房读书一样,镇定自若。回朝后调任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再转任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 吕端心胸豁达,有器量,喜欢开玩笑,虽然多次遭受排斥降职,未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 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时,吕端再次出任开封府判官。 淳化三年十一月,赵元僖暴毙,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查出他受爱妾张氏迷惑,做出不法之事。吕端因辅助有失,被贬为卫尉少卿。 适逢朝廷设置考课院,太宗将那些因获罪而无固定职位和俸禄的官员,召来问对。众官员皆悔恨伤心,眼泪哗哗的,推脱说环境艰苦难耐。 问到吕端时,吕端奏道:“臣以前辅佐魏王,因行为失检,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重新提拔任用为正职。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功,失职有罪,陛下没有重罚臣下,让臣在朝内任职,臣深感皇恩浩荡!现在有官员主管升谪褒贬的工作,若能成为颖州副使,臣之愿也。” 太宗道:“朕是了解你的。” 不久,吕端官复旧职,任枢密直学土。 过了一个月,淳化四年六月,吕端拜为参知政事,成为大宋朝的副宰相。 寇凖三十二岁成为枢密副使,三十三岁成为参知政事,是难得的青年才俊,深得太宗宠幸,前程一片大好。同为参知政事的吕端主动上表,请求让自己位居寇凖之下。 太宗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授吕端为左谏议大夫,位在寇凖之上。 太宗要给太子找辅政大臣,吕端成为这不二人选。吕端现在还是个副宰相,跟寇凖等人平起平坐,上面还有吕蒙正罩着。 太宗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说干就干,就想着任命吕端为相,然而,吕蒙正干得好好的,不能说撤就撤,总得找个理由,亦或是什么台阶。 于是,太宗有意无意间总是在朝堂上提起吕端,夸他会办事,要大家向他学着点,。 做事用点心,动点脑子。太宗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想看看百官对吕端的意见和态度。@*~~.. 说得多了,有官员就不耐烦了,在太宗面前说吕端的不是:“吕端这人是不错,就是容易犯糊涂。” 太宗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既然,群臣无其他异议,太宗决意用吕端为相。 过了几日,太宗在皇宫后苑举行宴会,作《钓鱼诗》道:“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是宰相非吕端莫属。 吕蒙正彻底明白了太宗的心思,主动请辞,让出了宰相位置。 至道元年夏四月初七,吕端正式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门下侍郎、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平章事吕蒙正罢为右仆射,成为参知政事。二吕的职位刚好来了一次大调换。 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六十岁时突然间被提拔,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哥哥吕余庆在太祖朝曾为参知政事,如今吕端复居相位。吕氏一门双宰相,此等荣耀,世间少有,吕端顿时走红各大舆论的头版头条。 李继迁sao扰西北,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太宗想下令将其诛杀。寇凖作为枢密副使,太宗单独召他商讨此事。 寇凖经过宰相办公室时,吕端怀疑是要商量军国大事,问道:“皇上告诫你不要跟我讲吗?” 寇凖道:“没有。” 吕端道:“边防日常事务,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我既然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寇凖向吕端奏明事情原委,吕端问:“想到如何处理了吗?” 寇凖道:“想在保安军北门外,将其斩首,以警告那些凶恶叛逆之人。” 吕端道:“如果这样做的话,恐怕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愿少缓之,我再去请示一下官家。” 吕端进宫,向太宗进谏,道:“过去项羽擒获刘邦的父亲,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做大事之人是不会顾及其亲属的,更何况李继迁这种悖逆之人?陛下今日杀其母,明日李继迁就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徒结怨仇,只能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 太宗道:“卿意下如何?” 吕端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依臣的愚见,应该将她安置在延州,好好赡养起来,这样就可以招李继迁来降,即使不能马上投降,也能让他有所牵挂,毕竟他的母亲在我们手上,作为人质,是生是死,我们说了算。” 太宗拍着大腿道:“太好了!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下诏,就按吕端的法子去办。 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死后,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归附朝廷,就都是吕端的办法所起的效应。 吕端拜相,辅政大臣就位,太宗已无后顾之忧,是时候确立皇太子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