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七十九 (第2/2页)
在这上面呢。 用朱厚照的话说,就是那个大学都考不上的家伙,一天到晚的脑子有病一样,担心什么狗屁研究生考试。 所以,相比于会试时的花团锦簇的锦绣文章,这策论的答卷,其实是有些惨不忍睹。 这些贡生,绝大多数都是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着圣贤书。 所以除了卖弄文采,文笔超然以外,实际的问题,回答的,都是些假大空的话。 就比如,不少的贡生都写了圣贤的道理,旁征博引,孜孜不倦,可实际一读,弘治皇帝一眼看出对西山怕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里面,也有弘治皇帝出偏了的问题。 毕竟无论是马政,洪涝旱灾这些的,不少人提前也是打了腹稿,有些官宦家里的,也会专门请人做了文章已备参考。 可偏偏,太子的救灾,与往日的,截然不同……… 因而,看了十几篇策问,就连弘治皇帝就有些提不起兴趣了。 历来的策问,大多都是如此,你也不能指望这些书生,全都对对朝廷的大事有着什么不一样的独特见解。 弘治皇帝做太子时对此也不满意,不过等他做了皇帝,却也知道了其中的道理。 朝廷八股取士,最重要的,首先的便是收尽天下文人的心,是他们穷极一生在这经史子集里面。 这样导致这样的后果,本就是理所当然,虽觉得有不妥之处,却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只是这些文章,看得实在是乏味,没什么亮点,不少人倒是是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甚至说出了灾民应留在原籍,这让弘治皇帝有些不满。 还有人,居然说太子救灾于法度不符,太子应是学为君之道,对太子的教育问题,大发一番感慨。 甚至暗戳戳的表示,太子这是图虚名罢了。 弘治皇帝看到这里,觉得这……… 怕是此人要是去了东宫,头天整不好就得被自己儿子打一顿。 罢了罢了,矮个子里面拔搞个吧,总有些写的不错。 就在此时,另一边的刘健处,传出了一个略显讶异的声音:“咦……” 在这暖阁里,一个发出惊奇的声音,足以让所有人侧目。 众人便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刘健。 刘健笑了笑道:“陛下,这里有一篇文章,倒是有几分意思,此人对太子救灾一事,了解的,颇为透彻啊。” 这下子,大伙都来了兴趣。 弘治皇帝眼眸一抬问道:“不知是谁?刘公都出言赞赏,看来,的确是有可取之处啊。 来,看看何人所写的。” 殿试的答卷,是没有糊名必要的。 刘健听弘治皇帝如此问,直接将卷子交给了一旁的宦官:“陛下请看。” 那宦官小心翼翼地将文章呈给弘治皇帝,弘治皇帝直接先看了名字。 卷首处,写着浙江绍兴府贡生,王守仁。 王守仁…… 名字,原籍,不可能会有第二个叫王守仁的人。 弘治皇帝仔细读了以后,竟是看的津津有味,然后,一气呵成。 内容详实,独具慧心,对西山的环境,人口都有了解,对朱厚照的举动都找了理论支撑。 甚至,还发现了朱厚照未曾想到的深意。 就比如,西山编户齐民,政令通行。 换一句话说,之前朝廷是皇权不下县,可在西山,全然没有这样的。 因为在其他的州县,县城以外的村镇,都是当地的姓氏大户充任保长什么的。 没别的,同姓人多,你就是占优势,有话语权。 可在西山,宗族势力,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或者说,早就在朱厚照在西山刚开始的时候重新分配人口住处的时候,没有绝对的大姓,自然而然就不存在……… 当然,这些,都是不能明说的。 只是弘治皇帝看完以后,若有所思……… 这个王守仁,还真的有些本事。 弘治皇帝读完以后,一连叫了三声好,甚至有些兴奋:“朕看,今年的状元怕就是这个王守仁了,哈哈哈” 众人都是有些瞠目结舌,陛下可是少有这般的表现,甚至连卷都还没有阅完,就准备点出状元了。 弘治皇帝竟是大声读了出来:“好一个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此话甚好,甚好,朕怎么没有想到此话,此话完全可以流传千古,大才啊,大才啊………” 朱厚照哪里知道,王守仁居然直接拿这句话做了中心论点,阐发起来了。 王守仁的开篇,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引经据典,却只围绕着这句话进行撰写……… 卷子很快传到了各个人手里,看完之后,都是不住的点头。 李东阳一听到王守仁,顿时就打起了精神。 他对王守仁一直都是比较看好的,两人还有些私交,闲暇的时候,也会邀请王华的这个儿子来李家的亭阁里喝茶。 这个奇怪的青年人,在李东阳看来除了有些呆板,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傻里傻气的,到底是个可塑之才。 李东阳甚至觉得,若非是王守仁已是娶妻了,他有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宝贝的紧,倒也是良配。 弘治开口道:“朕之前见过这个王守仁,太子对他是推崇备至,今日看来,倒也是名不虚传啊。” 刘健等人吃惊不已,原来陛下早就知道了王守仁此人啊,就连太子也知道他。 不过太子看得上的人,一般来说,还挺少见。 刘健乐呵呵说到:“那臣就恭喜陛下和殿下得良才,慧眼识珠。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王守仁真的有才,遇到明主,也是他三生有幸啊。” 弘治皇帝哈哈大笑,拿起卷子又是读了一遍。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只需看其文章的立意,开头两句话,就基本上看的八九不离十了。 况且这王守仁并没有一味的夸着太子,而是一针见血指出了西山的独特性,是难以复制的。 因为是太子所管的,所以百官朝廷分外上心,故不敢怠慢,钱粮充足,官员尽职尽责。 若是放在一般的州县,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 这一点,弘治皇帝也是不可否认。 当然,还有一点,大伙,都在指望西山挣钱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百官对西山都是宽容的态度,毕竟,弘治皇帝也知道,没人会和银子过不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