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7章:取缔八股文 (第1/2页)
,大明皇长孙 朱元璋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 在这个年纪,他心中最为担忧的事情,就是整个大明帝国后继无人。 之前选择朱允炆,那叫无奈之举,算是矮个里面挑高个。 哪怕他之前心目中比较中意的老四朱棣,其实也并不合朱元璋的心意。 在朱英出现后,最初的朱元璋,更多方面是受到个人情感的左右,而并不是说朱英有多强的能力,可以来继承皇位。 但是今天,现在,就完全不同了。 军政分离的建议,这完全是朝着大明千秋万代的思路去想的。 最为主要的,就是大孙的布局,简直让人惊骇,这要是换了别人,朱元璋第一想法就是先弄死再说。 从早前布局安南,到现在掌控高丽,这等行为凡人听之,都会觉得如同神鬼故事一般。 如此大孙,单单就才能上,执掌大明绰绰有余。 朱元璋还有什么好遗憾的。 “爷爷,你别哭啊。”朱英看着先是疯狂大笑,突然就嚎啕大哭起来的老爷子,连忙起身,上前安慰道。 “咱这是高兴的呢。” 朱元璋挥袖抹了抹眼角,情绪波动有些剧烈,朱英轻轻拍打着后背,半晌才缓了过来。 “年纪大喽,总是有些控制不住自己。” 朱元璋有些感慨的说道。 本身他也是一个暴躁脾气,这点几个儿子都很相像。 尤其是在涉及到大妹子,大孙子,儿子的时候,就越发如此了。 “大孙呐,找个时间,你也该去看看你父亲了,回京师这么久了,连你父亲的面都没见过吧。”朱元璋微微叹息,对朱英说道。 “听爷爷安排。”朱英低声说道。 对于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父亲,朱英心中的情感有些复杂,不过人已去世,也再没有交流的可能。 听到大孙的话,朱元璋有些伤感,不过情绪没那么波动了。 毕竟现在还有大孙在,并不算孤苦无依。 子孙再多,但是叫爷爷,叫爹的,唯二两人,现在便是唯一了。 其他的子孙,倒也不是朱元璋不在乎,只是总感觉有那么一层隔膜,尤其是现在年岁来了,每次听到父皇,皇爷爷。 带个皇字,朱元璋总是感觉有些刺耳不是滋味。 “大孙,关于批阅奏章这块,你还有其他的问题吗。”朱元璋随口问道。 不过就朱元璋看来,大孙已然领悟出军政分离这个点,必是到极限了。 最后的这句问话,有些像流程一般。 然而,朱英只是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爷爷,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孙儿注意到了。” 朱英迟疑,只是觉得今天谈论的事情比较多,一下子全说出来,会有一种消化不良的感觉。 不过看到老爷子面色上的悲伤,他还是决定说出来,至少也能转移一下爷爷的注意力。 况且他要说的问题,也是在于内政的根本,是对大明所有制度的一种非常大的冲击。 如同商鞅变法,其实已经迫在眉睫,越是早点,对于大明就越有利。 朱元璋愣了一下,他随口一问,没想到大孙还真有其他的想法。 于是问道:“是关于哪方面的。” 朱英回道:“是关于内政这块。” 听到这话,朱元璋本来有些萎靡状态,顿时就精神了起来。 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大孙对于很多治国策略,都有着独特的见识。 尤其是上次的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的策略方案,目前在大明多数地方开始实行起来。 因为大孙上次的警告,所以哪怕朝堂群臣都想进行全国推广,但还是被朱元璋给拦了下来。 以工代赈在大孙的口中,如果不能有熟悉的经验和完整的预算方案,一旦全国推广的话,很容易引发贪污成风。 现在以工代赈的施行,需要朱元璋特批,主要针对遇到灾荒的地区。 目前来说,效果超乎想象的好。 大明现在的各种灾荒本来就很多,一旦出现灾情,从灾区上报到京师,最快也是七八天甚至十多天的事情。 然后才是京师下令,从灾区的周边开始调粮进行赈灾。 其中还涉及到军队的调动,毕竟赈灾的灾粮为了防止意外,一般都是由军队押送。 而且饿疯了的灾民,没有大军镇压,保不齐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从筹粮到赈灾这个过程,或者说灾粮发到灾民手里这个时间,少说也是一个月起步。 灾民很难撑到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待在灾区原地等死的。 所以灾区的灾民都会进行自我救赎,直接成群结队的向京师所在方向过去,沿路则是各个地区官府进行一定救援。 曾经沿路的救援,主要就是官府出力,什么乡绅勋贵,地主大户,不存在拿存粮出来。 像后世影视里,出来施粥这些,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现象。 一般大户人家,子孙后代,婢女仆从不会少,自家都顾不过来呢,还去施舍别人。 做出这等事情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顶多就是在官府号召捐粮的时候,意思一下。 而且灾民的数量,根本不是几个富户能搞定的。 便是灾民们在路过城池的时候,都是城外施粥,严禁入城。 但是以工代赈出来后,这些乡绅勋贵,地主富户,就开始变得积极主动起来,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夺名额,大打出手的情况屡次发生。 在这样的氛围下,小波的灾民三四个城池就被吸收掉了。 大波的灾民,也顶多路过十几个城池,就差不多了。 根本不会向往常一样,京师外围聚集数万甚至十多万的灾民。 “大孙有何想法,直管大胆言说。”朱元璋有些期待的说道。 朱元璋总有一种感觉,仿佛对他来说很麻烦的事情,到了大孙这里,突然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大明的灾荒,害了多少百姓,几乎可以说是动乱的根源,但是大孙一个策略下来,最近朱元璋都没看到什么灾情紧急的奏章了。 不是灾荒变少了,而是灾民还没开始聚集的时候,就已经被周边的城池给吸收干净了。 曾经被人厌弃的灾民,现在突然有了一种香饽饽的感觉。 因为灾情一开,必定就会有以工代赈活下来,很多乡绅勋贵都想乘此机会捞上一笔。 粮食在地窖放久了,也是会变成陈粮不值钱的。 哪怕是灾荒再厉害,乡绅勋贵们都不会愁吃穿,当然是能捞就捞。 朱英心中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孙儿在查阅奏章的时候,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地方上的官员,对于当官并没有经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