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八章 料敌之先(七) (第2/2页)
那就是轰动一时的"古城杀妻案"。 1933年,经部队朋友介绍,张灵甫与吴海兰相识, 于同年冬在广元拜堂成亲。婚后,夫妻琴瑟和鸣,感情甚笃。 一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料由于常年作战在外,当一位同事兼同乡的团长从西安探亲回营, 张灵甫向他打听妻子吴海兰的情况时。 那位团长见他那焦急的样子,就故意跟他开玩笑,打趣地说: "啊呀,老兄,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呀! 你的太太嘛,一次我看见她打扮得花枝招展, 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西装革履,两个人正亲热呢! 你要是不放心,快去西安看看吧!" 张灵甫生来个性内向,脾气暴躁。他一听此言,居然信以为真。 顿时火冒三丈,心想,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 哪能戴上"绿帽子",让人家在背后指指戳戳! 于是决定马上请假回西安找吴海兰"算账"。 他向胡宗南请了假,回到家他对妻子说: "我好长时间没吃过饺子了,你为我包一顿饺子吧。" 妻子吴海兰听后便到菜地割韭菜。 张灵甫尾随在后,待妻子刚蹲下去割韭菜时, 即拔出手枪,对妻子后脑就是一枪。 这个故事内容到底是不是真的,无从考证。 即便是有,毕竟夫妻一场。好离好散。何必动枪。 就因为这个事,导致了极严重的后果。 就这样,吴海兰死在了自己丈夫的枪下。 因为此事外传还涉通共之嫌,事发后张灵甫怕传出去百口莫辩, 便对外界说是感情纠葛。但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那就是张灵甫对吴海兰的怀疑,并没有获得确凿的证据。 吴海兰被枪杀的事情很快便传到了她的娘家, 吴海兰的哥哥为此写了一封控告信,投到了西安的妇女协会。 当时正是女权兴起的时候,发生这样的事,外界对此更是难以容忍。 中央军团长杀妻案一时在古城闹得沸沸扬扬。 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在得知此事后, 于将此事上报给了宋美龄。 此时宋美龄正和蒋一起积极鼓吹新生活运动, 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 得知此事后便向蒋反映了此事, 蒋听到后也是十分的生气。于是张灵甫被判入狱十年。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才得以重返战场。 在战场上他大放异彩,取得了不少战功。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纵观其一生,有功也有过。俗话说得好:"功就是功,过就是过。" 人总是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不是么? 另据张灵甫遗孀、逾八十高龄的王玉龄女士回忆, 曾与其夫老部下刘光宇谈起此事,发现张杀妻非为jianian情, 当地也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 张灵甫担心妻子可能沾了共产党的边, 但在事情没搞清楚之前又不便声张, 于是就暗地里向妻子盘查,不料吴海兰对此保持沉默。 张灵甫不能接受吴海兰通共,对爱妻的"背叛"行为极为震怒。 身为军队高级指挥官,妻子是中共间谍。 声张出去全家有杀身之祸, 留在身边或纵之而去也无疑是定时**。 只有杀之灭口,伪称情杀或一时冲动。 罪不致死,至少不会连累父母家人。 吴海兰涉嫌取走张随身军事文件的版本传闻也很广。 其时正值国共大战,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又神通广大, 使张灵甫担心妻子被人利用或真的通共,多番追问不果, 吴海兰又态度恶劣,遂起杀妻之心。 只为事涉敏感,张灵甫有口难言, 惟托词感情纠纷吃哑巴亏。 吴大雄对这个说法认为是不可信的。 因为杀人第一现场在韭菜地里。 请问"韭"字何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