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七章迷茫(一)  (第1/2页)
    崇祯大明第六百七十七章迷茫崇祯对培养孩子,其实经验也还算丰富。    尽管给几个子女的偏心,做的很彻底,可在教育这一方面,并没有拉下。    他可不想自己的子女,最后成了纨绔子弟。    然后被他好不容易扶起来的大明律,给硬生生的办了。    到了那个时候,虽然他会有一个大义灭亲的光辉事迹,可自己和孩子他娘,心里绝对会膈应的不浅。    认真说来。    整个大明,似乎除了崇祯,不管是那个皇帝,最后教育出来的子女,都或多或少有点问题吧。    此刻用在了自己孙子,孙女身上,效果还算不错。    只见朱和照,瞪大了眼睛,想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明白,读书和念一段诗词,有什么关系。    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年岁太小。    还不是很能理解,诗词的魅力。    就是读《论语》,也不过是记忆,最多就是先生,给他解释一下,然后让他必须记住,这个就是最正确的解答。    至于背后的原因。    一句话;长大了就知道了。    小家伙不懂。    可不懂就要问,这就是先生交给他的办法。    问题很刁钻。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瞬间想起来,怎么去解释的。    就是被崇祯夸奖过的大孙女朱和溪,也是茫然的看了看远处的柳树,然后看了看自己的弟弟。    仿佛也有点觉得。    说的再好听,一棵树还不是一棵树。    能变成一窜糖葫芦不成?    实际上,在此时,她的想法是被朱和照给带偏了。    而一旁,作为朱和照的哥哥--朱和英,却是若有所思。    他没有急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也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义,可奔着能够少说少错,多说多错的原则。    静静的装作一直都在思考的模样。    他知道,只有这种状态,才会被先生和身边的人,认为是一个好学的孩子。    不但可以减少学业的数量。    还会得到不少的奖赏。    崇祯也在看着远处的柳树。    诗词歌赋,到底有什么作用。    其实说的俗气一点,不就是在通常情况下,拿来装点自己,显得很有学问吗。    又或是让自己的心情舒畅一点。    然后被人也和念诗的人,想法趋同了一点,生出的感慨。    更重要的一点则是,通过诗词,实际上可以找出自己的同路人。    这一点就很重要。    小家伙更加的迷糊了。    他的小脑袋瓜里面,可想不明白,大人们能够想到的东西。    崇祯细心的解释了一遍。    这些话,又引得一旁的杨山松心中不满。    只是不敢轻易的发作而已。    听着崇祯说的很是玄奇,就是两位皇后,和跟随而来的陈畹芳有心中有了好奇。    她们都是学过诗词    歌赋的。    还从来不知道,原来分辨一个人和自己是不是同路人,居然是从诗词上分析。    「不错,就是念诗,正如很早之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大多都是理念之争,实际上这些东西,从诗词上面也能够看得明白。    正如有人学习墨家的学问,有人学习法家的学问一样,你们总不可能,指望一个学习儒学人,去和一个学习墨家的人坐在一起,不发生冲突吧?    念诗其实也是一样。」    崇祯的这种说法很是新奇。    把一个很有优雅的,很有意境的,文人最为吹捧的东西,突然从高处拉了下来。    真的会跌的粉碎。    脑子转动的快的,很快就想明白。    同时喜欢一首诗的人,肯等能够愉快的坐在一起,谈论这方面的话题。    正如酒鬼绝对不会和只喜欢喝茶的人坐在一起。    赌鬼也不可能和不喜欢赌博的人,有心里话想说。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仅此而已。    不过是诗词歌赋,在很长的历史当中,被包装的仿佛就是,只有最上层的人,才会弄得来。    也不过是以此来拉开两者之间的身份差距而已。    朱和照很是奇怪。    大人们的饿想法,他是真的弄不懂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