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瞬间失意与明意 (第2/3页)
的读书郎。 尤其这些年,他光怕回到侯府被大家鄙视,就算读书辛苦,每天的晨练也不敢放下,箭射,跑步。所以比寻常读书人,更多了一份健壮,眼神里也带着坚毅。 赵宜,刚从上世回来的时候,不再辜负他,也是要完成的心愿之一。 这些年,她从没想过有第二条路可走。就算是已经到了少女怀春的年纪,就算在一些社交中,接触过许多出众的世家公子,她都没留意,也没想过此生,会有别的人。 此刻,她都不知道怎么走回的房间。丫环们懂眼色,并没有问她,进到卧室,扑在床上,眼眶红红的,却没有哭出来。 怎么会这样?她有些迷茫。 是哪里出了错? 想到他的暖阳一般的微笑,他秋湖一样的温柔,他的专注,他的心思,他所有所有的一切,不再给自己,而是给了另一个女人。 她心痛得就拧着般的疼,她想知道那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凭什么就轻易得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不行。我要去找他问个清楚。。。。。 这么多年,她第一次控制不住自己。 匆忙的出了房间,她的丫头追出来,“小姐,您去哪里?“ “你别跟着,我就去娘那里转一圈儿。” 丫环看着她远去的身影。 她匆忙的到了亦哥他们住的院子,院门口没人,亦哥他们几个都不在,院子里一个人都没有,格外的安静。 她进到刘亦的房间,房门没锁,房间里一股淡淡墨香。 各样东西都整齐的放着,桌子上有书和信件,她动手翻动了一下,有他看的书,有手稿,有笔记,打开抽屉,有一个锦盒,里面厚厚的信,她拿出来打开一看,印着梅花的纸。。。。字迹清丽秀气,是她的信。。。。。 她麻木的翻看,两个人早就有了联系。 信里,有对一些学问的见解,有对他生活的关心,有自己的家常。。 原来,侯府对他的帮助,让他感激的同时,也带给他很多的压力。尤其看到一起来的小伙伴已经开始帮侯府做事,帮母亲赚钱,他心里很急。那女子的回信里,有对他的鼓励和安慰。 赵宜都不知道,那个回京总是一付安静而又温暖的他,心里曾有那么多忐忑。 而他的心里话,找到了合适的人说。 赵宜赶紧把东西收拾好,走了出来。 回到院里,她找到张嬷嬷“嬷嬷,你去趟钓鱼胡同,跟舅母说,正月十五白天,咱们去趟龙泉寺,舅母来了京城,还没烧个平安香呢。那天正是好时候,看看舅舅有没有空,请舅舅一起去!” 傍晚张嬷嬷回来了高兴的说“您舅舅说,要带着全家一起去,最近都是好事,要去烧香敬菩萨。” 陈凤若一听也要去。 让赵煊和赵宜否决了,赵宜说可以带两个弟弟去。 结果陈凤若说那就让那几个小伙子都跟着。 赵宜心又乱跳一阵,本来是想去散散心,要是刘亦去,那不更乱了? 可是说不动她娘,结果到了晚上,刘亦说,他那天还有些事,去不了。 赵宜忍不住就又去想,他是不是要去老师家,跟人家一起过正月十五? 他会跟那位姑娘说什么?他会为她准备什么?他会用什么样的眼神望她。 她用力的克制,却总也止不住的想这些。。 过了两天,赵宜安排车马,带着丫头和张嬷嬷,和舅舅家一起,还有长峰小兴旺哥儿和清舅舅以及陈清娘,浩浩荡荡的进了山,去烧香。 舅舅带着几个男孩子,上了香,就到后山去玩。 妇人们事情就多了,没个多半天完不了事。 一个眉清目秀的和尚,过来低声跟赵宜说“姑娘,贵人在等,您方便时,小僧带您前往。” 赵宜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她跟舅母说“舅母,我要去藏经阁看看孤本经书。一会儿就回来。。。” 陈之珊看了看赵宜,没看出来什么,陈之华带着赵宜的二弟,他年龄不大,上山怕拖累大家,就带他在池塘边看喂鱼。 赵宜只带了丫头出了院门,那位清秀的和尚正在路边等,看她来,有礼的一辑“小姐请随小僧来。” 几个从寺院的侧门出去,走了一段台阶,又走了一段石子铺的路,过了几道小门,一路上没有看到别人。 那和尚虽然没有回头,但他掌握着赵宜的速度。 走了会儿,路边有个院子。。 他上了台阶,敲门,里面有个人开了门,往外看了一眼,没说话,把门大开,闪到一边。 赵宜走进来,那人拦了一下阿羊。阿羊“小姐,”声音不大的叫了一声。 赵宜回头说“阿羊在这里等吧!” 她进了个月亮门,“赵宜?”刚进去就听到一个清丽的嗓音。 赵宜看到,院里。一株老梅下,站着刘楚。 赵宜赶紧走了两步上前,深深谢礼“殿下,救命之恩,赵宜感怀在心!” 刘楚手轻抬,说了声“免礼,坐下说话吧!” 背风向阳的地方,有一小方桌,旁边点着炭炉,上面烧着水。 小桌上有几样点心,两把椅子,阳光正好,炭火烤着,一点也不冷。 梅花的淡香笼罩着小院。 赵宜静静的坐着,抬眼看刘楚。 似乎比以前又高了,身材也强壮起来,外头是件蓝色细棉布面薄薄的小貂毛里儿的披风,里面是件越白色细棉袍,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