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情断红尘 (第1/2页)
人乃万物之灵,若能沟通日月之精、天地之灵,融合宇宙精华,炼就真阳之火,化丹河之泉,结元婴之果,乃至白日飞升,则能渡劫成仙。进而凝炼金丹之元,纳五行之气,通天达地,则天人合一,成就不生不灭大罗天之境。此为圣人之最高境界,诸如三清、三佛和三皇皆为同列。可天地间谁能知晓返璞归真,返还元始的修真最高境界乃太虚。 然,太虚自天地始未曾问世,据上古预言,万恶复苏之日,太虚方能应运而生。 时至某日,一姓曹之寒儒,潦倒不通时务,加之家道没落,对世事已然看透,以致抛弃科举,一心安于著书,写那伤心之事。一日竟神游一处圣境,此圣地名曰“太虚幻境”,在此得到一个传说。 这个传说源于女娲炼石补天所遗之一块顽石。顽石时常悲戚叹曰:“此生无才不得以补苍天”。然,顽石受天气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造就人类之身,幻化人形。看满山残花,悲戚之下,誓做众花守候之使者。故名曰“神瑛侍者”。 一日,神瑛于三生石台前见一株将枯萎的绛珠仙草,不忍之下,引天山之露,心灵之泉浇灌,仙草得以复生。绛珠仙草复生之后,为报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于是幻化为绛珠仙子报之。从此后,这对神仙眷侣一同携手,共同守护天下群芳。 几世之恩、几世之情,最终这对恩爱情侣决定要体验一下人世冷暖,看彼此的真情能否经受得住尘世间物欲横流的考验,于是在三生石前话别。而后,相继化为原形,一块顽石和一株仙草,为一僧一道的两位得道仙人,分隔一年的时间携入红尘。由此引出了一段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伤心之事。 学者身临其境,感知其悲欢离合,凄然泪下,乃一石头旁留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将一则往事刻在石头上,这则往事被誉为是刻在石头上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了我们当今最伟大的经典——《红楼梦》。 故事诚如曹公所著之《红楼梦》一般,最后这对神仙眷侣在尘世无情的炼狱下,终至绛珠子魂归离恨天,痴神瑛落发大荒山,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分崩离析。 …… 然,鲜为人知的是传说古时有一被遗弃的朝代,我们姑且称其为“梦朝”吧。这段伤心之事,就发生于梦朝。主人公贾瑛,因其衔玉而生,故又名宝玉。宝玉确实如宝似玉,诗文功夫出众,却不屑于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更不屑于功名利禄,一心背离仕途科举,他一心只为儿女情长,为万千红妆cao心。 在贾瑛眼中万千红妆在皆是水做之骨rou,不受世俗污秽玷污,然事实上这些水做之骨rou却受尘世所染,亦不知贾瑛本心,不知其守候红妆之意,反劝其赴仕途之路,贾瑛感叹世俗之风至水做之骨rou亦受世俗之害。 林家有女名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黛玉之母早逝,寄于外租母家,寄人篱下,却孤冷清高,冷艳玉骨,惟其能知贾瑛之心,彼此知意,两人苦心相恋,然其恋情却得不到家人的呵护与支持,最后王夫人和王熙凤巧设偷梁换柱计,瞒天过海,拆散这对苦命鸳鸯。可怜黛玉泪尽,魂归离恨天,贾瑛落发出家,向世俗的无情发出控诉。 故事到后来却少人知晓。 ………… 话说有一天,大荒山上的青埂峰雾气弥漫,一道亮光从云雾中破空而出坠落到青埂峰上的碎裂巨石上。 “冤孽,此物终是回来了!即已归来,便不能将其再流落凡尘之中,免再生风流之事。”云雾中出现一个肥头大耳,头上长疮疤的僧人,我们姑且称他为癞头和尚,他看了看碎石堆中的那块晶莹剔透的宝石便将它捡起。 癞头和尚拾起宝石看了看,这时怪事出现了,手中的宝石突然不见,再看宝石仍安然地在碎石堆中摆放着。 “这是怎么回事?” 癞头和尚复又将宝石拾起,不料一转眼又回到原处。和尚大奇,正要再次将其拿起,宝石却凭空消失。 “僧兄,不必寻找,通灵非我辈可取之。”说话的是一个跛足道人。 “道兄,你说这是怎么回事?通灵怎么凭空消失了?” 跛足道人道:“所谓通灵乃源于一个‘缘’字!” “道兄,此物颇多风流孽债,若留尘世必然又会引出多遭风流韵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