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三章 时隔12年后重新开启的辉光研究!  (第2/4页)
“十年后我们中有一半的人未满30岁,超过三十五岁的更是只有我和基尔霍夫,想要完成目标时间还是有点短了。”    随后艾维琳想了想,也报出了一个数字:    “那么十五年后如何?”    十五年。    现场除了希尔芙之外,年纪最小的是田浩所,今年18岁。    其次是小麦,今年19岁。    十五年后他们一个33岁,一个34岁,其他人则接近了四十。    除了老汤的皇家学会会长比较困难之外,其他的规划理论上应该都能完成。    因此很快,众人的心中都有了底。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开口表态,一旁便冷不丁的冒出了一道声音:    “既然如此,那就定在1866年7月20日怎么样?”    众人顺势望去。    果不其然,发声之人正是徐云。    “1866年7月20日?”    老汤重复了一遍这个时间,有些好奇的对徐云道:    “罗峰,为什么定在这么个时间点?似乎不太好记吧?”    徐云不动声色的瞥了眼身边的黎曼,思索片刻,笑着说道:    “汤姆逊先生,你恐怕有所不知。”    “根据东方天文算法,1866年的7月20日应该是个相当吉祥的日子。”    “这天非常适合久别重逢的聚会,还能福佑安康,所以我个人建议选择这一天。”    不知为何。    当徐云说出‘吉祥’二字的时候,    一旁的黎曼忽然心中一慌,冒出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仿佛就像是有个长舌鬼在脖子后头舔啊舔的......    “吉日吗......”    不过老汤并没有注意到黎曼的异常,而是沉吟片刻,对众人问道:    “大家意向如何?”    现场的众人除了希尔芙外都经历过徐云带来的种种奇迹,心理上已经有些无脑相信徐云的迹象了。    加之1866年和1865年基本上没啥差别,所以现场众人很快也便先后做出了选择:    “我没意见。”    “我赞成。”    “附议。”    “啊对对对!”    待确定好重聚的时间和地点后。    徐云稍稍偏转视线,瞥了眼身边的黎曼。    作为一名很有仪式感的人,在拥有主动权的情况下,他个人还是喜欢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时间点搞事的。    纵观现场众人。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间点,无疑是1866年的7月20日。    原因无他。    因为这是........    原本历史中,黎曼因病去世的日子。    没错。    这位创造了黎曼几何、留下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男人,年仅四十岁便去世了。    要知道。    哪怕是小麦这个倒霉蛋,一辈子也活了48年呢。    因此在后世有这样一种说法:    如果黎曼没有英年早逝,他的地位或许能够真正与高斯比肩。    数学史上可以套用类似模板的人并不少,例如阿贝尔、加瓦罗、拉马努金等等。    但最具说服力、最适用这句话的,无疑是黎曼。    当然了。    如今徐云穿到了这个时间线,并且和黎曼产生了交集,自然便不可能坐视这位数学巨匠英年早逝。    黎曼的死因是肺结核,其中有先天性的肺部疾病,也有后来发生的进一步感染。    在和李斯特做好“交易”的情况下。    徐云不说能帮黎曼延寿四五十年吧,至少保证他能活到五十岁还是不难的。    如果情况理想,甚至可能活的更久。    因此自然而然的。    黎曼原本的死亡时间,便可以顺利拿来做聚会日了。    这就是仪式感啊......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徐云的想法是选小麦的死亡日期来着。    不过那得等到1879年,也就是现在的29年之后,显然不太适合初聚。    因此无奈之下。    徐云只能选了1866年的7月20日这么个‘好日子’了。    反正死者情绪目前非常稳定......    不过想着想着,徐云又是眼色一黯,微微叹了口气:    可惜啊。    自己必然将会缺席那场重逢了......    也不知道届时的各人,会是怎么样的境遇?    那时候的东方,又将是各种局势?    随后徐云摇了摇头,将思绪收回了现实。    总而言之。    订好了这么个未来活动后,晚宴上便只剩下了一件事:    那就是吃饭!    老汤这次托人准备的食材非常新鲜,没有任何发腐的迹象。    比如老鼠斑在徐云下刀之前都还是活蹦乱跳的。    鸡杂之类的东西也都没坏。    猪大肠里头更是....咳咳,这个就不说了。    总之小麦洗肠子洗的老开心了,甚至欣喜的哭了两次,其中一次还下意识的用洗着肠子的手去抹眼泪.......    加上徐云这个后世在英国待过一年的半生厨子,一顿大约有56.75215%还原度的中餐,便出现在了1850年的剑桥大学。    从未吃过此等美食的小麦等人可谓是大开眼界,个个像刘姥姥误入白虎堂倒拔垂杨柳一般,好奇的同时还疯狂的抢起了菜。    到最后,连艾维琳都挽起了袖子,不停的在锅底捞起了鱼片。    一个半小时后。    桌上只剩下了残羹剩饭。    与此同时。    窗外一道烟花忽然从地面上窜起,在夜空化做了五颜六色的光雨。    地面上三一学院的几大教堂里,也随之响起了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所著《弥赛亚》第二部分的终曲。    这首歌也算是个经典曲目了,如果光听以上的作品介绍,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但将描述如果换成‘与《爱我中华》类似的那首《哈利路亚》’,想必就没多少人不知道这首歌了......    当然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    《爱我中华》并没有抄袭那首《哈利路亚》,因为二者的旋律写出来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1565,一个是3121。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