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  (第2/2页)
要。    李孟羲又问,军中弓弩到底有多少。    “我军本有,加上大兴山一战缴获,如今有臂张弩二十五,手(喵)弩十七,弓二百余。”关羽如数家珍,细细说到。    “弓竟有两百余?”李孟羲诧异。    关羽摇头,“虽有弓两百余张,战弓仅有不到五十张,余者皆为猎弓。”    也就是说,除了刘关张各自配的弓,和斥候骑兵们带的弓,近千义军,只能组建三二十人的弓手队。    太寒酸了。    李孟羲不由的咂舌。    一细想,黄巾程远志和邓茂部万余黄巾,也就几百张弓,几百张弩,黄巾更寒酸。    弓弩部队一时半会建不起来,刀枪好造,有铁就能找铁匠打,弓弩的技术含量更高,就算有了匠人,原材料没得找。    “对了,还有,可把会骑术的人,一并找出来。”李孟羲皱眉,“我军缺马,骑士找到之后,单编一营,尽可能不让他们上阵厮杀,以免过早损耗。”    李孟羲这个观点,刘备和关羽不敢苟同。    “这……”刘备欲言又止,“军中士卒,当一视同仁,有人阵前厮杀,有人阵后窝藏,如此岂不军心不一?”    刘备如此说,关羽也拂须称是。    他两人都认为,会骑术的人虽难得,但不该过于优待。    李孟羲不由摇头。    性价比啊,没有马蹬和马鞍,从零培养一个其实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大了。    李孟羲认为,自己就算把马蹬马鞍鼓捣出来,虽然能缩短骑兵成型的时间,但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依然会是巨大的,会骑术的人依然宝贵。    让金贵的骑兵兵源去拿把破刀上一线厮杀,太奢侈。    李孟羲有想建立一支成规模的骑兵的打算,因此不愿让刘备关羽浪费他的预备兵源。    虽然义军是刘关张三人的,李孟羲认为义军也有自己的一份。    他想的是如此理所当然,逻辑融洽。    得说服这俩人,不能让他们把未来的骑兵拿去送了人头。    “不行!”李孟羲态度坚决,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我军需要一支能一锤定音的骑兵部队,如今缺马,但马好缴获,更难得的是骑术娴熟的兵员。”    “把骑兵当步卒用,如明珠暗投,不智也。”    刘备关羽欲要再辩,看李孟羲态度异常坚决,只好听他的。    其实刘备关羽和李孟羲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因为两方心里认为骑兵的价值不同,而造成的。    李孟羲心里认为的骑兵,那是得空找个铁匠把双马鞍和高桥马鞍做出来之后,能夹枪冲锋的战场推土机。    刘备关羽受限于眼光,不知道什么叫高桥马鞍和双马蹬,因此他们认为的骑兵,只是战力比步兵高,但也没有高太多的和步兵等同地位的一个兵种而已。    骑兵凶悍,汉朝的步兵一样凶悍。    李凌曾经率五千步兵,凭地势之力,射杀了匈奴数万人。    因此在刘备关羽心中,骑兵虽重要,但没重要的李孟羲的认为那种程度。    在保存十几几十骑兵,和稳定军心两个选择之间,刘备关羽不约而同的选了后者。    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刘备和关羽的选择很正确。    有着超越时代眼光的李孟羲,他过分看重骑兵,也正确。    本会争执不下的话题,因为李孟羲之前的种种神异之处,刘备和关羽选择无条件相信李孟羲。    对于一个知晓天下大势的人,在三五十个骑兵兵员的问题上再相信他一次,又怎样了?    在刘备义军骑兵只有三十人不到,富裕马匹一匹也没有的时候,组建大规模骑兵的计划便已早早的提上了日程。    先知先觉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来自于未来,知晓汉末三国大部分历史事件进程的李孟羲,他宛若一个人形的聚宝盆。    他一丁点超前的布置,就能不知不觉间产生巨大的收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