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21章:承渊,幸好有你 (第2/2页)
府日常行行的诸曹、其他位置自然也都有,而且都都由心腹家仆、杨爽的退役幕僚亲兵担任,最后统一由独孤敏、萧颖、苏芸娘和公孙桓、郝瑗、凌敬、宋正本等人管理。不过这些中低层属官虽然把本职之事做得井井有条,然而杨集并没有如数上报朝廷,使他们并没有获得朝廷授予的职务、发放的俸禄。 所以在朝廷、在宗正寺的名册之上,卫王府现在只有那十几个已经上报的属官。这也使得卫王府属官在人数上,连行事极为小心谨慎的杨智积都不如。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是在杨集小时候以及装纨绔子弟期间,王府除了已经散了、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卫王系将官,根本没有什么权力势力依仗;独孤敏见儿子还小,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生恐太过高调,会给自己母子惹下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便低调做人,并没有像其他拥有开府权的达官贵人那样把属官报满。 独孤敏这种藏锋于鞘、的做事风格,使卫王府在权贵圈子里毫无存感,别人就算说到顽劣不堪的杨集,也只是用叹息、用揶揄、用幸灾乐祸的口吻说、卫昭王后继无人」之类的话。 在这个和时期,卫王府的人脉关系却被炎凉世态狠狠地淬炼了一番,当杂质一年年去除以后,剩下的都是忠心耿耿的精华。而杨集也因此杨集无忧无虑、平平安安的度过了童年、少年。 二是杨集出仕以后,也始终本着、的宗旨,在对待属官的态度跟母亲一模一样,并没有帮争取朝廷册封。而王府体系下的各级以忠心耿耿的老人为主,他们深知府主好则自己好、高调会惹来祸事的道理,再加上独孤敏和杨集不亏待任何一人、并且也都交流过,所以大家不在意朝廷授予的虚名。 然则杨集认为世态变迁、今时不同以往,王府属官体系应当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合理。 此时忽然想到此事,加上卫王府占地面积极大,暴雨天气只能绕着抄手游廊走,所以当他听到柳如眉说李长雅的信使还在府门之外的话后,便抽空与郝瑗商议起了卫王府的属官体系来,看看有没有必要把主要属官都配上 。 郝瑗听完杨集的表述,稍一沉吟,便缓缓的说道:的流言蜚语。」 杨集闻言点了点头,向郝瑗说道: 郝瑗皱眉思索了一会儿,目光注视着杨集,沉声道: 杨集是想到了这件事,又意识现在的属官体系有」的隐患,便趁机将此事说出来。希望足智多谋的郝瑗参谋参谋,帮着分析一下利弊,并不是说立刻就要全额配备。 郝瑗默默在心中打了一下腹稿,然后沉声说道:之策化为乌有,王府的实力、人才优势、人脉关系都将大白于天下。这是隐患之一,也是卑职反对的理由之一。」 的前提之下,文武百官不但对属官们加以关注,而且对他们本身的人脉关系加以分析、勾连;要是属官们表现惊艳,那么属官自身的关系必将被文武百官叠加到大王身上。之后,政敌们定然据此大作文章,营造出大王势力遍天下、关系网遍天下的声势;而诸如养精蓄锐、、心怀不轨的流言,也将四起于朝野。圣人虽然对大王信重无比,然帝王终究是以江山为重的人,他在人云亦云之下,又看到大王属官确实十分完备、人人都有能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 见到杨集面色肃然,露出了若有所悟的神情,郝瑗暗自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杨集听了郝瑗前面的两个理由,已然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此时听到第三点更为重要,而郝瑗却显得有些欲言又止。 【鉴于大环境如此, 郝瑗默默地想了一会儿功夫,这才苦笑着开口道: 郝瑗凝视了杨集半响,他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或许圣人现在不会这么想、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然而帝心难测,谁也不敢保证日后他如何对待大王。万一他以后有了疑虑,那么大王之前的种种作为、王府的属官体系,以及卫王系成员便是心怀不轨的 最佳证据。有鉴于此,卑职建议大王不要过于看重这个所谓的决定权,适可为之方是上上之策。」 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杨集听到这里,额上不禁浸出了冷汗:正如郝瑗所说这般,帝王心思谁也难以预料,或许杨广现在没有想这么多、而且也的的确确是放权给自己,让自己替他把关。但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世态也将因时而异,日后他还会这么想吗?恐怕连杨广本人也不敢保证。 这些道理,杨集不是想不到,而是最近太过顺利,使他掉以轻心、疏忽大意了。 另外就是他太过在意大隋王朝,忽略了自身的安危,忽略了他与杨广日后的关系。他现在决定把属官全部配上的目的除了以上所说那些之外,还希望以自己为的属官体系为例,借机建议杨广对开府权加以改革、消减拥有开府权的臣子的属官配额。然而改革先锋这个,却令他忘记会给自己日后带来的麻烦。 念及于此,杨集轻轻擦去额头上汗水,起身向郝瑗拱手一礼,说道: 郝瑗连忙起身还了一礼,继续向杨集说道: 之隐患,也能使一些有才之士得以晋升,同时也不至于暴露全部实力。此外,还能避免其他派系的渗透。」 杨集深以为然,正当他要表态之时,门外传来了柳如眉的声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