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_第288章: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8章: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 (第3/5页)

定为距今8000-9000年的文化遗址。然而,在稻作遗存方面却根本就没有条件去探索。」

    「十年间,标本、资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不是丢失残缺不全就是标号错位,再加上当时普遍认为C14对喀斯特地区测定年代偏早,因此,学界普遍认为仙人洞遗址真正的年代只能是距今6000-7000年,属于新石器晚期遗存。当然,这个具体年代的认定还是存在争议的,也在国内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论,当然,规模比苏亦老弟这一次引起的争议还要逊色一些。」

    大家忍不住笑起来了。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也证明苏亦现在的影响力了。

    「正是因为如此,当苏老弟写文章旧事重提的时候,我跟彭馆长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也正是在彭馆长的支持下,才有咱们这一次发掘工作队的成立。」

    彭馆长就是当时带队发掘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工作队队长彭世凡,现在担任省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

    跟陈文骅关系非常好。

    他们俩人,一个是文物普查的时候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发现者,一个是遗址的发掘者。

    对万年仙人洞遗址都充满特殊的感情。

    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人的推动的,才有苏亦四人万年仙人洞遗址之行。

    最后陈文骅给众人打鸡血,「同志们,这一次只要我们能够成功在仙人洞遗址找到稻作遗存,那么成果就是世界级的,足够咱们名扬海外了。」

    万年仙人洞遗址,虽然有万年开头,但具体位置确实在万年大源乡,距离县城还有十五公里的距离。

    如果有汽车,那么距离并不远,没车的话,仅靠自行车,就不容易了。

    因为,必须要就近找住的地方。

    好在,遗址不算太偏僻。

    陈文骅也不是第一次来,对这边非常熟悉,当初发掘仙人洞的时候,还曾经在大源乡内借用小学的校舍当工作站。

    这一次,也不例外。

    这就是老遗址特有的便利性。

    要不是仙人洞遗址太小,不需要建立稳定的工作站,不然,就更加方便了。

    到达大源乡,大家休整半天,第二天上午,骑着陈文骅借来的两辆自行车,四人就直奔遗址。

    仙人洞遗址,说具体一点就是在大源乡一座名为小河山的山间盆地上。

    山间小路骑着自行车,体验有多美妙就可想而知,几公里下来,屁股都开花了。

    山里湿度大,早上出发,脸颊都沾满了水珠,一抹满手都是水。

    到山洞外面,整理好装备,大家并没有率先进入洞xue,而是在外面等。

    等啥?

    陈文骅说,「等太阳再再升高一些,正好照射到洞口内,光线会充足一些,也好方便工作。」

    等候的过程中,沈明忍不住问道,「苏亦,你说的浮选法,到底靠不靠谱?」

    苏亦笃定道,「当然靠谱了,浮选法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的最为有效的考古学手段。」

    为了加强对方的信心,他继续解释道,「只要是人类,想要生活,就离不开火。作为古代人类的居住地,或多或少地总会有一些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植物,经过火的烤烧而变成了炭化的物质。」

    「炭化物质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土壤中各种各样的侵蚀作用对其一般都不会产生影响,因此能够长久地保存在遗址的文化堆积中;炭化物质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土壤放入水中便可使炭化物质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之。」

    「根据炭化物质的这两个特性,考古学家们设计了浮选法,专门用于发现和获取埋藏在考古遗址中的炭化的古代植物遗存。」

    对于他这个解释,大家是接受的。

    陈文骅说,「我们六十年代发掘仙人洞遗址的时候,几乎不考虑浮选法,也不知道这样的方法,只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几乎忽略古代植物遗存,当然,我们也取了土壤,并没有发现碳化谷物。不然,之前也会取到相应的成果。」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啥都不懂跑来发掘前人已经发掘过的旧遗址,谁听你的?

    也正是因为苏亦提出来采用「浮选法」,从古代植物遗存出发,陈文骅才被他说服了。

    当然,说服他对方的,也不仅仅是「浮选法」,还有很多。

    比如,万年仙人洞周边的山谷盆地之中,就有一大片保存完好的野生稻,证明,这一带是有可能存在栽培稻遗存的可能性。

    而为什么是仙人洞遗址,而不是其他的地方。

    原因也很简单。

    这里曾经发掘出来东西。

    史前人类,主要是xue居。

    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这里都非常符合苏亦的推论。

    其实,他就是拿着结论来推导过程。

    看似严丝合缝,实则有很多的漏洞。

    同样,苏亦也心虚无比。

    他们的联合考古队太弱鸡了。

    前世,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稻作遗存是如何发现的?

    那是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23个人经过两三个月的发掘成果。

    其中,中方的领队就是北大的严文明先生。

    经费则是又美方的资金会提供的。

    甚至,从第一次中美联合稻作考古发掘工作自实地考察算起已经历整整三年,才在两处遗址发掘出丰硕的成果。

    他们有啥啊?

    屁都没有。

    人家中美联合考古队,不仅人员众多,还装备精良,发掘开始,就立即建立了现场考古实验室。

    妥妥高科技考古。

    他现在啥都没有。

    一切都是土办法。

    但,苏亦也没有办法。

    他太想做事了。

    也不愿意按部就班的等着科技发展,等着一切都水到渠成再做事事情。

    他愿意在能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推动一些事情。

    其实,中美联合考古队人员众多,设备精良,但他们一开始也走了许多弯路。

    之所以花费那么多年来立项,主要是国际间考古合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此前,国内根本不允许外国学者在中国从事任何考古工作。

    建国以后,夏鼐先生一贯主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