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 (第2/5页)
这点有点耍流氓了。 但,苏亦也给出自己的判定标准。 第一,地形气候。 第二,人文因素。 第三,考古发现。 前面两个因素,都可以各种吹嘘,一点问题都都没有。 第三个标准,就有难了。 现在的考古发现,根本支撑不起来他的说法。 那怎么办呢? 只能根据现有的各种考古发现去推导。 从早期的仰韶遗址出土的印有稻壳印记的陶片说起。 1954年发掘的无锡仙蠡墩遗址、1955年发掘的湖北屈家岭以及天门石家河两处遗址、1958年南京庙山。 到七十年代发掘的吴县草鞋山,以及河姆渡遗址。 这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现的遗址,他全部都罗列出来。 最后,苏亦给一个结论,中国稻作起源是由南向北分布。 然后他还大胆预测,在湖南、江西两地,长江以南的华南地区,最后可能发现出中国最早的栽培稻作遗存。 甚至,他还大言不惭地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极有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 反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正是推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然而,文章写完,让梁家勉几位师长审阅,都有些哭笑不得。 他说的太笃定,也太具体了。让一帮师长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梁家勉先生先是夸奖他文献基础夯实,又夸奖他的语言才华出众,最后才建议,“要不,你把最后部分关于江西年仙人洞遗址的言论删除了?这样写,很容易引起争议。” 苏亦怎么可能删除,他在钓鱼呢。 于是,他笑道,“真理不辨不明嘛,只要没有确切的考古发现,稻作起源华南说的观点,就一直存在。” 梁家勉先生笑,“小家伙还挺有志气的,我是研究农史的,只能从文献的角度去评判你的文章,仅仅是这个角度,这篇文章就写得很有水平。至于考古部分,还是让你们杨老师来给建议吧。” 显然,他也认可苏亦的大部分观点,至于最后预测部分,他也接受苏亦的解释,不再劝说。 等到杨式挺看完文章,无奈道,“你小子胆子还真大,确定不删除这个部分?” 苏亦说,“我觉得观点尖锐一些比较好,这样的话,会容易引起学界的关注。” “你在博眼球?”杨式挺皱起眉头。 苏亦说,“我想帮梁老造势,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农业研究关注农业考古,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够去一趟江西跟陈先生交流,如果能够到万年仙人洞遗址实地考察,就更好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杨式挺也不再建议他删除。 年轻人有锐气也未尝不可。 而且,整篇文章的质量极高。 就算是他,也自认为没有能力写出这样的文章。 既然如此,为何过多干预呢? 于是,杨式挺建议,“要不,你去中大找一下梁钊涛先生,有他的推荐,可能有机会发表到《文物》或者《考古》,不然,用你的名义去投稿,可能会排很久,也有可能被拒稿,到时候你只能发到《农业研究》,这样的话,你想要扩大影响力的用意就落空了。” 人家《农史研究》都创刊了,你才发表,这顶多是锦上添花,算不上雪中送炭。 不仅如此,真靠《农史研究》发表,就不是帮梁家勉先生而是受人家的恩惠。 苏亦接受杨式挺的建议。 当天就去中大。 当梁钊涛先生看到他的文章,也笑起来,直接说他大胆包天。 但是,梁钊涛教授站着的角度更高。> 也没有劝说他删稿,而是说,“既然你打算从人文因素去论证稻作起源在华南,并且是史前人类从采集捕猎成逐渐向史前稻作农业过度的主要地区,就不能忽略人类学部分。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很可能是南方诸多土著民族,有的学者称之为百越族群。你可以补充一下新石器时代百越文化的主要特征。” 苏亦接受建议,立即补充。 其实,也不能说补充,文章都有,只是没过多展开而已。 也不需要苏亦特意跑图书馆。 梁钊涛就直接给他翻找资料。 然后给他划重点了。 没一会稿件就写完。 但是原来的稿件不能用了,需要重新抄写。 梁钊涛等他抄写完毕,说,“《文物》、《考古》或者《考古学报》现在稿件太多,一般优先考古发掘成果,我给你投《中大学报》吧,虽然没有考古三大刊怎么专,但影响力也不小,你先发表出来看反馈,毕竟,国内研究稻作起源的,并不仅仅是考古行业,其他领域的学者也都有参与,到时候,你小子要有心里准备,你既然敢立这么大的目标,就必须做好被别人口诛笔伐的心里准备。” 能够发《中大学报》,最好不过。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至少可以加急不需要等候。 考古三大刊,版面资源极其可贵。 《文物》是月刊,《考古》是双月刊,《考古学报》是季刊。 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悠悠的等待。 要趁着热度先把文章发出来再说。 朝中有人好办事。 有了梁钊涛的帮助,文章顺利在《中大学报》发表。 苏亦也算是能够交差了。 之前,不务正业跑去写商容二老的书法篆刻成就,那篇文章更像是为了哄老人家开心才写的。 也确实哄到了。 不然,容老也不会赠送他一枚亲手篆刻的姓名章。 接下来的日子,苏亦继续参与石峡发掘报告的编写。 闲暇之余,就拽着他沈明跑中大跟华农还有华工。 他已经打定主意了。 要把《中国近代高校与建筑》这本书弄出来。 已经有了吉大跟北大的建筑资料,中大康乐园的建筑群资料也在系统的整理。 此外,国立中大石牌校区的建筑群也不能缺少。 未来补全民国五大高校以及其他教会大学的资料,这书就可以出版了。 现在太穷。 没点稿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