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 (第4/5页)
就很多了。 后来,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千禧年,高校合并大浪潮的时候,这俩高校还一度想过要合并,有人调侃说可以组建一个新的“华南工农大学”,于是,有人不嫌事大,提议把回归地方的南医也并入进来,组成新的“华南工农兵大学”。 实在觉得这个名字太牛叉了,低调一点换成“华南大学”也行。 然而,你真这么搞了,中大的面子哪里搁啊? 石牌校区拆分为两个学校以后,慢慢地就逐渐开始建围墙,为啥建围墙,不得而知 其实,前世,中大旧址这批近代建筑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有学者对现存69座历史建筑的调查显示,本体真实性较高的21座,约占总数的30.4%;真实性较差的12座,占17.4%。 后来,国立中大石牌校区旧址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后,曾经人有提议,要把两个学校之间的围墙拆除,恢复国立中大的“钟型”校区,这事,最终不了不了。 两个学校经过各自的扩建,围墙都有好几千米了,甚至,好些华工的学生在工农路走的时候,都分不清隔壁的建筑物,不是自家大学的。 有过实地考察长春吉大以及各大高校满洲式建筑的经验,苏亦到华农的时候,就忍不住重cao旧业。 目前为止,他已经完成北大燕园的文物勘察工作,再加上之前的长春各大高校,回到广州,他正好可以继续这件事。 之前,在中大,他就把康乐园的民国建筑也弄得差不多了。 现在就轮到国立中大石牌校区。 这些高校近代建筑的保护,现在,国内普遍不重视,后来有条件,才慢慢提上日程。 除在北大,苏亦能身体力行的去呼吁师生重视燕园文物的保护外,其他高校,他也没法呼吁其师生去保护这些近代建筑,因为客观条件真的不允许。 但,在它们还没有被严重破坏的时候,对这些建筑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勘察测绘。 未来不忙的话,可以写一本《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与建筑》,相比较其他的领域,他在这个方面的资料已经收集了不少。 除了北大、吉大、中大,其他的教会大学,他也收集了不少的资料。 等哪天不那么忙了,就开始弄。 现在嘛,先勘察测绘收集资料。 好吧,测绘比较难。 但,绘图拍照,编写调查资料,他还是能够做到的。 民国时期,中大石牌校区建造之处,时任校长邹鲁野心极大,校园初步建成后,他将石牌校园跟国外高校比较,曾说过,“其规模不但求之中国不落后,即求之世界各国中,亦不落后。” 野心确实很大。 实际上,在戴季陶当校长期间,就先后聘请吕彦直建筑师和德籍海克教授做过校园规划,却不被采纳,后来建筑师杨锡宗才弄出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特色的方案,“其底案乃就周代辟雍之制度而扩大之。” 辟雍是个啥? 是古代帝王行礼乐、宣教化的地方。 于是,国立中大石牌校区的中轴线北端。设环形道路模仿辟雍,其寓意是显而易见的。 结果戴季陶在任的时候,政府根本没钱,等邹鲁到任之后,才能动工。 而且,真正动工之后,方案也随即调整。 校址原为丘陵荒山,建筑用地都是经过削峰填谷获得,建设难度极大。必须要因地制宜,早期的规划,钟形的平面图式和大量次要建筑按几乎团排列,与地形不符,于是,建设过程中多次调整方案,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校园还是“依山就水”的校园格局。 跟地形地貌融合的很好。 结果,52院校合以后,整个布局,就乱了,五十年代还好,还基本按照南北中轴线来。 到了后面,就怎么方便怎么来。 前世的时候,已经没有原来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的格局了,庭院概念的强化弱化了最初“依山就水”的规划思想。 可以说,大量的水系被填平,山头被削平,依山就水的山水校园,只存在文献之中了。 苏亦不是学建筑的,中国近代高校与建筑,对于他来说,就是兴趣使然。 他到华农是过来拜访梁家勉先生的,调查勘探石牌校园建筑群是他的闲暇之余干的事情,不能耽误本职工作。 自从52年以后,梁家勉先生就开始担任华农图书馆馆长,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在这个职位待到退休了。 所以,苏亦跟杨先生到华农拜访梁家勉先生,并没有去他的寓所,而是直接到华农图书馆。 前世,华农的图书馆馆舍是1987年建成的,现在的图书馆是就是后来的农博馆,当年苏亦没少去参观,几乎一到华农就去农博馆跟民族服装服饰艺术博物馆。 这两个地方,可以看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图书馆位于华农16号楼。共三层,馆舍于1935年建成,四四方方的红砖建筑,现在除了藏书之外,并没有后来农博馆布置的各种展厅。 华农图书馆的农史资料品种相当丰富,而且有不少珍稀品种,在梁家勉先生多年的努力之下,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著名的农史资料收藏中心。 为华农乃至全国的农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献资源保障,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到华农图书馆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不仅,丁颖教授写文章需要过来这里查阅资料,就连大名鼎鼎的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也曾经过来这里。 华农图书馆农史藏书成为全国之最,离不开梁家勉先生的努力。 当年,华农建立,图书馆接收了原中大农学院、岭南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藏书,组成了华农图书馆。想要捋顺这里面的问题,让图书馆能够快速投入试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老先生几乎以馆为家。 尤其是他创建了圈内极为著名的“古农文献特藏室”,苏亦就是奔着这个来的。 老先生在图书馆的办公室,见到苏亦跟杨式挺俩人到访,显得特别的开心,当场就露出喜悦深情,站起来紧紧地握住杨先生的手,然后让座,示意他俩坐下。 等杨先生说明来意,梁家勉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