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_第278章:《故宫博物院院刊》正式复刊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8章:《故宫博物院院刊》正式复刊了 (第2/5页)

的事情,一直抽不出时间,这事也一推再推,没想到学生会这边还打算让他出席,这事估计赖不掉。

    至于表演的事情,也没法赖掉。

    等第二天,学生会袁主席找上门来,说明来意,苏亦正准备婉拒的时候,对方直接说,“小师兄,这事是校长点名的,他听说你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特意让你参与元旦晚会表演,说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元旦,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元旦晚会,学校很重视,这事你们历史系的邓广铭先生也是同意的。小师兄,这事你可不能推脱。”

    苏亦无奈,只能答应,“那么表演曲目呢?有什么要求?”

    袁主席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没有特别要求,只要不是敏感曲目,都没有问题,新年新气象嘛。”

    从这些话来说,苏亦明显感觉到自从这项国策颁布以后,国内气氛也开始焕然一新。

    这是好事,但他也没有胡来。

    过去压抑的太久,结果稍微松绑,就信马由缰,很多人都玩脱了。

    苏亦没有乱来,但,也没有跟大家一样都选择当下流行的红歌,而是搞起原创。

    于是,他社团茶话会过后,他就开始跟黎新叶一起排练新歌。

    这样的好事情,不找叶子同学一起作伴,一个人登台表演多无聊。

    因此,原定苏亦的单人秀成男女双人秀,这样也挺好,袁主席跟学生会的组织者也没有反对,反而,很喜欢他们的表演的曲目。

    1978年12月31号,元旦晚会如约而至。

    大饭厅内,人头攒动。

    平时空荡荡的大饭厅,全部都是坐着小板凳的学生,他们满是激动地望着台上,翘首以盼。

    对于北大的新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元旦联欢晚会,这种大型的演出活动,今年还是第一次,都觉得新奇无比,尤其是台上的表演者都是相熟的师生,这种体验就更加可贵。

    晚会的节目,也相当丰富。

    表演形式上,多种多样,有话剧演出,有诗歌朗诵,有舞蹈表演,群舞、双人舞、独舞都有。演唱方面也是如此,有合唱、独唱,对唱都有。除了演唱舞蹈话剧诗歌朗诵之外,也少不了乐器演奏,民乐西洋乐器,都有。

    表演的内容,也丰富多彩。

    有人朗诵原唱诗歌,有人跳民族舞蹈,有人唱山歌,有人弹奏手风琴,有人拉二胡吹笛子,甚至,竟然有人拉小提琴弹钢琴。

    老三届的这帮老大哥老大姐,拥有艺术特长的人,并不在少数。

    然而,这种情况之下,苏亦跟黎新叶的表演,依旧让人惊艳无比。

    他俩是整个晚会,为数不多的男女对唱的组合,而且唱的还是情歌。

    没有错,就是徐志摩的《偶然》,苏亦根据自己的记忆给这首诗歌谱曲,因此,当他俩登台,整个大饭厅就开始炸起来了。

    在北大,男女登台表演并非没有,然而,当着北大好几千师生的面,演唱一首“情诗”,就他俩。

    刚登台,会场就传来极为热烈的掌声。

    等他俩开始真正演唱的时候,掌声就更加热烈了。

    “我是天空里一片云

    偶尔投影你波心

    不必讶异

    无须欢喜

    也许转瞬无踪影”

    最先开腔的黎新叶,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唱腔极好,一开嗓就让众人惊艳不已。

    相比较叶子同学,苏亦的嗓子就有些尴尬了,谁让他还在变声期呢。

    因此,他的也弱化自己的演唱部分,在台上拎着吉大弹唱伴奏,负责和声。

    越是这样,叶子的同学的光芒就愈发闪耀。

    一曲毕,掌声经久不息。

    当然,这也不是大家第一次听到苏亦弹唱,然而,他跟黎新叶一同登台,却是第一次。

    尤其是演唱的歌曲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偶然》,越发让大家钦佩苏亦的才华。

    这一首《偶然》,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在场的学生回忆当年北大读书的时光,总会提及眼前的这一幕,因为太经典了,让人怀念。

    于是,1979年的第一天,对于北大的学生来说,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就是《偶然》,也让苏亦“北大小师兄”的名头传播地更为广泛,成功破圈。

    然而,对于苏亦来说,并非全都是好事,也给他带了不少的麻烦,还有觉得他的太张扬,公然在北大元旦晚会上宣扬听呢。

    元旦晚会,让《偶然》成功屠版三角地宣传栏一周。

    对于苏亦生活没啥影响,主要是他回到北大以后就开忙了。

    除了学业之外,他已经开始在故宫实习,编辑组的工作,自然也不能落下,之前在长春十多天,耽搁的活可不少。

    《故宫博物院院刊》复刊,对于编辑组的众人来说,绝对是大事。

    说是众人,也不过是他跟刘北汜先生及其助手张闵三人。真正的顶梁柱是刘先生,张闵是助手又没有相应的学术背景,干的是杂活,稿件审核这些事情他干不了。

    苏亦不在的话,审稿的事情都落在他的身上,各种辛苦可想而知。

    刚刚复刊的故宫院刊,在期刊定位上,虽然是对外,不限于院内专家学者,但实际上,复刊的时候,约稿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故宫的研究人员。

    比如唐兰、徐邦达、朱家溍、罗福颐、杨伯达、叶喆民、张克忠、王璞子、刘炳森、杜迺松、马子云等先生。

    而且写的文章,也都是各自的研究领域。

    比如唐兰先生的《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就是介绍性文章,带着科普性质,之所以选取这篇文章,主要是考虑到故宫院刊复刊以后的读者群体,期刊并不是专业性极高学术期刊,也具有一定的宣传科普价值,以便于广泛流传。

    此外,研究清史的俞炳坤则写了一篇《慈禧入宫的时间、身份和封号》;叶喆民则写了一篇《中日书法艺术的交流》,多少让苏亦有些意外,他还以为叶先生会写陶瓷相关的文章呢,不曾想竟然是书法艺术。

    至于罗福颐的《北元官印考》,完全就是他的老本行了。作为罗振玉之子,在金石学研究方面自然是家学渊源,进入故宫之后,专门从事玺印及古文字研究,在该领域贡献良多。

    此外,玉器专家以及美术史大拿杨伯达则写了一篇《冷枚及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