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7章:谁入地狱元君庙仰韶墓地 (第4/5页)
常高兴。” 苏亦也觉得遗憾,“我之前在广州省博实习的时候,时间太匆忙了,也一直没有机会拜访商老。” 这个时候,高铭先生突然笑道,“你们可能不知道,当初苏亦报考我们北大的时候,中大的梁钊韬教授还打算跟我们抢人呢。甚至,商老家的大公子商志谭打算帮商老收徒的,他还许诺,要是苏亦愿意去中大,就让商老收他为关门弟子。” 这话,让众人意外不已,纷纷惊呼,原来苏亦跟商老还有这样的缘分。 姚孝遂先生直说可惜,然后他又说,“这一次,商老原本是要来的。不过容老已经84岁了,天气太冷,路途太远,所以容老早就跟学生们说不去长春了。但商老没有征求容老的意见就敲定了到长春开会的名单,当商老宣布自己同一班青年教师一道到长春参会后说:“容老因年纪大,这次就不去了。”容老听后马上发火道:“谁说我年纪大就不去,你比他们大三四十岁都能去,为什么我比你大八岁就不能去?”结果,临到出发的那天商老也生病了,两位老先生,也都来不了,听说因为这事容老都乐得不行。” 众人笑得不轻。 当然,真以为两位老先生,关系不融洽,那就错了。 两位老先生关系很好,都认十年了,商老话多,容老寡言。当商老说到容老不多前辈混个脸熟了。 以后有什么事情,自己去找上门的时候,就方便很多了。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机缘,羡慕不来。 在曾宪通看来,苏亦跟商承祚先生很像,那是因为商老是他的老师,习惯性从古文字方面出发。 而张忠培先生,对于苏亦又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说,“我倒是觉得你跟梁思永先生挺像的,都是新会人,都一样的天资聪慧,也希望以后你学有所成,能够成为年轻一代的楷模。” 张先生这个说法,就是从考古学术背景去看待苏亦了。 在老一辈考古学者之中,也确实只有梁思永先生的这样的前辈才能够被称为少年英才了。 苏亦哪里敢跟梁思永先生自比。 他前世读研的时候,研究的就是考古学术史,张先生对梁思成先生的推崇,是众所周知的。 他晚年,曾经做过考学学术史分期,他提出安特生、梁思永和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三座丰碑,分别代表了中国考古学思想史的肇始期、形成期和成熟期。 安特生就不说了,中国考古学正式成立就是因为他。 张先生把梁思永他还有苏秉琦先生相提并论,足以见得他对梁先生的推崇。 说着,张先生进而开始谈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贡献。 梁思永先生贡献自然很多。 比如他发掘的昂昂溪遗址,就是中国学者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工作。 之所以强调中国学者,那是因为早在昂昂溪遗址之前,东北地区就已经有沙锅屯以及貔子窝两处遗址被发掘,不过这都是外国人进行的发掘跟中国学者无关。 因此,梁思永先生依旧是中国在东北考古的第一人,这点无容置疑。 实际上,梁思永的重要贡献,远远不止于此。 非要概括的话,有三个方面。 建立科学的考古方法。他发表的《远东考古学上若干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篇指导性论著。 树立田野考古工作的光辉典范。梁思永富有创造性地把地层学应用于昂昂遗址的发掘工作中。这是我国田野考古工作的首次科学发掘,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考古学两大方法论其中之一的地层学就是从这里开始运用的。这才是昂昂溪遗址发掘在学术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 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业人才。梁思永积极举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夏鼐、尹达、郭宏钧和尹焕章等人都在历次殷墟发掘中受到梁先生的熏陶和培育。 这样一个在考古学术史上具有丰碑式的人物,苏亦凭啥跟人家比较? 他拿什么可以比较? 就算再给他几十年的时间,他也不一定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因为对方是先驱,是开拓者,他最多算是继承者。 张忠培先生把他跟梁思永先生对比,完全就是因为他跟梁思永先生都是新会人,以此来勉励他吧。 不过能够跟自己的偶像做比较。 苏亦还是很高兴的。 都重活一世了,未来,自己要是不能够成为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那也太丢脸了,都没脸面对新会父老了。 当然,苏亦终究是小辈,他虽然是话题人物,却不能始终占据着话题的中心。 师长们,也有他们的话题要聊。 比如,高铭跟张忠培两位先生是同班同学,他们大学四年都在一起,再加上张先生读研几年时间,恰好高铭先生留校,两人相处的时间非常多,又因为当年研究生还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那些年,他们可以说是北大田野发掘的主力军。 如此一样,肯定就绕不开张先生在华县队的工作经历的。 甚至,1958年,泉护村遗址的发掘工作,就是高铭、杨建芳、张忠培,三人参与的。当时,高铭先生留校任教,主要是带学生参与田野实习,杨建芳跟张忠培两位先生都在读研,也一起带队主持发掘工作。 毕竟是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几位先生回忆起来的时候,肯定充满感触。 苏亦很自然就把话题带到这个方面来,一方面,他是要分散火力,减少师长们队他的关注;另一方面他对当年的发掘经历也充满好奇。 考古遗址的发掘,发掘一次就少一次,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前辈们发掘完毕,作为晚辈只剩下学习的份了,想要重新参与,基本上不可能。 只能通过论文或者发掘报告去窥探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工作。 除了泉护村遗址,还有元君庙墓地遗址,不过高铭先生中途就撤出,只是参与泉护村遗址的发掘,后面的元君庙墓地发掘,并没有参与。 因此,张先生就是发掘的主要领头雁,当年的发掘经历也成为他学术生涯主要成果之一。 说到这次发掘经历,张先生也兴奋不已。 “1958年12月,在9月开始的泉护村、元君庙发掘工作告一段落后,为了解古遗址的类型与分布,我们组成三个小组,在华县、渭南再度进行调查,并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