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6章:长春伪满时期的文化遗产 (第3/4页)
934年竣工。原为伪满司法部,司法部迁往新民大街后为伪满首都警察厅。 这楼现在是CC市局所在地,完全继承了之前的单位属性。 因为之前他们去市委大院参观,还拿到保卫干事的介绍信,进入公安大楼的时候,也没有阻拦,甚至还有宣传科的干事陪同,苏亦挑选一些角度拍摄照片以后,就开始拿起素描本开始画素描图。 他这本领,吴镇武之前在南湖宾馆已经领教过,也不惊讶,反倒是市局的宣传干事,哭笑不得,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位北大的高材生,为何有这样的雅兴跑来这里画画。 好在他不阻拦,简单交代一些注意事项,让他们不要乱跑之后,也就离开。 相机是苏亦跟考古专业摄影老师赵思训先生借的,他在北大的时候没少跟对方混在文史楼的暗房洗照片,借一部相机,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胶卷要自己买。 就算黑白胶卷,也不便宜。 这种消耗品,苏亦也不能使劲造。 对于拍照,他也是能省则省,尤其是建筑群,尽量画建筑素描图,不怪他抠抠搜搜,主要是今天打卡长春的满洲式建筑,胶卷消耗的比较狠。 不仅如此,之前在研讨会上,他的胶卷也用了不少,作为为数不多可以拎着相机自由出入会场的临时会务人员,苏亦自然备受瞩目。 不少人都过来找他拍照,他辈分小,年纪也小,脸皮薄,也没有经验,不太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特别是,一开始还傻乎乎的,帮大家拍摄单人照片,所以,胶卷消耗的比他预想中的还要快,也让他收获了不少与会学者的联系方式。 以后洗出照片的时候,还要给人家寄回去。 而且,他因为多出来一个相机,都要客串拍照的工作。到了后面,胶卷拍完了,却没法雨露均沾,没法子,主办方只能给他提供胶卷让他拍照,让客串一波摄影记者,也让他狠狠地刷一波脸。 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胶卷真的不多,只能继续干手绘的老本行。 这栋建筑跟第一厅舍相比,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建筑师相贺兼介将他所理解的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是充满中西合并的满洲式建筑。 因此,长春的兴亚式建筑跟曰本本土的兴亚式建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融入了多国元素。 对这些,吴镇武是真的不懂,越发好奇,“都融入哪些元素?” “挺多的,因为出自于政治需要,建筑物不可能过多呈现中国元素,因此,各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有,比如曰本建筑史学家村田治郎在1944年出版的《满洲的史迹》,他在论述建筑的演变时候,就按照长城把咱们中国划分为两个区域来论说,注重强调满洲与当时中国的其他区域拥有者截然不同的建筑文化。他否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建筑史,重点强调蒙古族、女真族、汉族加上俄罗斯以及曰本的建筑方面的融入,才是伪满建筑的特色。” 吴镇武摇头,“这本质上就是人为的,并非历史自然演变,如此论述,也是狼之野心。” 从这点上,就可以判断,当年曰本学界“满蒙回藏鲜之学”之盛行。 看了第一、第二,接下来肯定是第三厅舍了。 都在这附近街区,建筑于1933年4月开始建设,第三厅舍建成后,由伪满财政部使用。 这栋楼也借鉴了前面两栋楼的经验,在它们的基础上继续改进,依旧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过比较低,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它是伪满政府办公建筑中第一个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 解放后,这里就变成学校了。 就是后来的吉林财大旧址,现在叫财贸学院。 既然是学校,门岗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对他俩来说,反而是熟悉的环境。 进入学校以后,苏亦才发现大楼变成三层高了,一打听,才知道,今年年恢复高考,学生变多了,需要大楼上加盖一层,中间的塔楼则变楼高了。 这样一来,大楼的结构跟外形也都改变了不少,尤其是塔楼的屋顶,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形状,好在新加盖的楼层风格融入的也很高,并没有完全改变整栋大楼的形状。 吴镇武见状,问道,“都这样了,还没有必要绘画拍照吗?” 苏亦点头,“没事,来都来了,先画再说,而且一会去对面有惊喜。” 按照流程,拍完照,继续画素描图。 因为是学校,苏亦作画,还多人都围观上来,都好奇他们是哪个专业的。 得知他们的身份,这帮学生都忍不住哇起来,对此,苏亦习以为常。 最后,财院的学生还邀请他们进大楼里面观察,终于有一栋是可以自由参观的大楼了,不容易。 接着就是第四厅舍。 史学界叫它——伪满洲国民生部大楼。 建于1935年,为伪满政府建设的第四厅舍。建筑整体平面呈F形,主楼地上2层,地下1层,中间为塔楼,正门朝东,台阶5级,由6根柱子支撑房檐,双檐之间设一夹层。地上第2层采用拱窗,与第1层方窗之间的墙面设有双柱浮雕。 其格局及样式跟位于马路对面的伪“财政部”大楼相同。 这就是苏亦口中的惊喜。 第四厅舍,几乎是照搬了隔街相望的“第三厅舍”,两者仅在建筑面积上略有差别。这座建筑竣工后,两栋几乎一模一样、如同“双胞胎”般的建筑就这样隔街相望,长达数十年。 一开始是伪满交通部入驻其中,不久后伪满交通部搬迁至今新民大街后,这里成为伪满民生部的办公场所。 1945年3月,伪满民生部撤销后,成立伪满厚生部,仍在“舍”内办公。 1957年,这栋建筑成为吉林省地方工业研究所的办公场所,后来作为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办公楼至今。 第三第四两栋楼对称分布的,现在,对面加盖以后,就剩下它还保持的原汁原味。 在马路牙子,就可以观察它的建筑布局,再加上之前去过财院,都不需要进入里面,拍摄、画图之后,苏亦也没有过多逗留,直奔下一站。 舍,就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是伪八大部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 这栋楼,终于不在斯大林大街了,而是位于新民大街,此处原为总务厅和参议院的办公楼,现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的教学楼,也就是未来的吉大新民校区。 相比较存在感不是很高的其他几个厅舍,舍名声很大。 1936年竣工,它是当时当春最高的建筑,也建设的几位豪华,建筑平面呈“山”字形,高,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完全参考了前几栋楼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此,整栋楼极为特色,在各种元素的融合上也做得更好,甚至,还把曰本国会议事堂的造型照搬过来,然后将屋顶换成了中式绿瓦,也算是融合了中式元素。 这栋楼太大。 在外面拍照绘画之后,他俩也没进入内部参观。 没有必要,他们又不是研究建筑结构的,充其量就是好奇其历史,到原地走访一圈,已是难得。 接着就是第六厅舍,也在新民校区之中,以前叫做顺天大街,现在改成了新民大街。也是长春未来有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是当年的伪满洲国”的政治中心,地处伪满皇宫的中轴线上,被称为中央大道,“伪满八大部”中有四大部位于这条街道两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