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99章:三王的故事 (第2/3页)
来仍有一定困难。 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所以,这些书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标点符号。要没这版本,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二十四史,好吧,就算有标点符号,要是没有译本,普通人也看不懂。 不过苏亦听到范长流这项工程,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王利器跟邓广铭先生除了早年间的情谊,73年代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段共事经历。 难怪,可以把对方挖过来北大开课。 当然,王利器最为出名的并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两千万富翁”的名号。 因为后来他整理古籍将近两千万字,大有成就。社会上“万元户”兴起的时候,他被人们称为“两千万富翁”。 能够有这样一个称号,可想而知,王利器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有多深厚。 北大学生能够有这样一个先生来开设古文选读,何其之幸。 只不过这种幸福,对于当下的北大历史系学生来说,还未能感知罢了。 因为古文,对于刚入学的历史系新生来说,太枯燥了。 甚至大部分学生都是读不懂的。 所以面对这帮子愁眉苦脸的家伙,苏亦也算是找回一点点自信。 之前在蔡美彪辽金元史的课堂上,他也被打击得不要不要的。 相比较之下,他对文献的阅读能力就比台下的大部分历史系学生都要强。 这种强,是能够很明显感受出来的。 但不管如何,邓广铭先生对王利器是重视的。 然而,这位“两千万富翁”的调入一直没有进展。 原因很简单,出版社那边也不想放人。 王利器的学问之大,出版社的领导要不是瞎子,肯定早有耳闻。 另外一个商调王仲荦,他是章太炎的弟子,也是邓先生在中华书局整理“二十四史”的同伴,上个世纪50年代,有过一本有名的杂志文史哲,他是三位创办者之一。 邓先生看中了这位王先生,遂由北大人事部门出面三次去函商调,王仲荦本人很客气,只说:“山大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了” 不仅如此,山大的人事部门很有意思,他们并不打官腔,也没有委婉的拒绝,而是直接给北大历史系发函说,“我们山大想调你们北大历史系的邓广铭过来,不知可否?” 这样一来,事情就好玩了。 邓主任本来决意调王,不想反遭此一回幽默,此后调王仲荦的事绝口不再提起。 显然,这个年代山大的底气还是很足的,在人文社科方面跟北大相比较并没有逊色多少。 实际上,王仲荦的名头太大了。 而且,对方从1947年起任职于山东大学,还当过山大历史系主任,是山大“文史见长”学术特色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和历史学科的代表性学者。 就连苏亦这样的半吊子,前世都翻看过对方的魏晋南北朝史以及隋唐五代史。 相比较山大的高效率,山西的节奏好像比北京慢一点,因为邓广铭想调任的第三位王先生就是王永兴。 58年的时候,王永兴调入山西教师进修学院任职。北大历史系商调第三位王永兴的函件一去,山西教师进修学院表示同意。 可调人的手续办起来相当繁杂,按照常规要耗费很多时日。在办理后续事务的过程中,一来二去,问题就出现了。 办到山西教育厅一层,卡住了。 原因也很简单,山西师修学院不知道王永兴的厉害,教育厅的相关领导会不知道吗?就算不知道,等北大兴师动众去调人的时候,山西那边想不知道都难了。 所以,王永兴的分量,到这个时候,山西慢慢掂了出来,这样一来,山西就不放人了。 眼看到手的鸭子就要飞走,这下急坏了邓广铭。 不过最后,王永兴还是顺利被调任到北大历史系。 这其中的变故,主要还是历史系这边用了歪招。 苏亦就想知道这中间北大这边使出啥歪招? 不然,现在王永兴怎么会调入北大? 好在范长流也不隐瞒,他说,“主要是北大这边直接跳过省厅,跟省大领导对话了。这个主意好是咱们历史系的李培豪老师支招的。” “李培豪?”苏亦有些陌生。 范长流说,“还没开课,如果要开课的话,李老师应该会接过宁可先生开中国通史吧。” 难怪。 “现在李老师在系办帮忙。他也是咱们北大历史系毕业的,59年,毕业以后就留校。他头脑灵活,人很活跃,办事也热心。这段时间,他给邓先生帮忙,出出入入,做了不少事。他在系里没有任何职务,全凭热心。他听到这事以后,才给邓先生支招的。” “不过北大历史系这边想要找省里,也不容易的。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找谁。最后,还是李老师从报纸上得知他们的大领导李立功。” “李老师就说,请北大新任的领导周林写封信给李立功。” 因为周林也在贵州当过大领导,周、李二人应有同僚之谊,就是没有交集,也会彼此相知。商量了一会儿,又觉得,先报告周林,等周写信寄李,到达后者手里又是什么时候,更不可知,这个办法的流程太繁,恐怕来不及。后来说,干脆起草一封信给周林,请周签字发出就好。 “最后还是李老师提议,用周林的名义写封信,直接寄给李立功本人亲启,或许还来得及挽救。” 邓先生说:“好!这个主意好。周林跟我说过,让我放手干,凡对历史系有利的事,他全支持。我以后会报告周林,他不会不同意。” 从这点就看得出来,邓广铭先生任职北大历史系主任是有校领导在后面大力支持的。 甚至,邓广铭还对时任历史系书记郝斌说:“现在就写。你动笔,竖着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