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81章:宅兹中国 (第4/5页)
的时候,苏亦更是不会拒绝。 一点都躲避镜头,也不害怕曝光身份。 这年头,曝光啥啊。 地方报纸的传播也只局限于他们这一带,再远就是省内,全国性的报纸,没有。 至于苏亦的名字,也早就上了报纸。 他们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还没到的时候,报纸已经刊登了他们的名字。 要不是他前段时间,窝在考古工地,他家的门槛就被记者踏坏了。 然而,当招生办主任提议让他乘坐花车游街的时候,苏亦想都没有想就拒绝。 状元游街,在古代很盛行,在前世也很盛行,然而,偏偏在七十年代不盛行。 因为这年代,游街给民众带来的阴影太大。 苏亦才不想当新会考研彩车游街第一个人。 好在招生办主任也只是提议,没有强制,见到苏亦不答应,就说,“要不,小苏你有时间到各个中学帮忙做一下演讲如何?” “演讲?什么演讲?”苏亦问。 领导解释,“主要还是关于高考方面的,自从恢复高考以后,大家都心存疑虑,大学那么难考,还该不该读书?很多人连续考两次以后,心态就有些崩溃了,然而,更多人还打算继续考,都是一些年轻人,耗费大量的青春在考大学,生活却过得极其的艰难,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很多知青考不上大学,返回城里之后,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也一门心思想要考大学,但大学怎么考,实际上,大家都一头雾水,我们教育系统里面毫无头绪,所以局长就想到你了。毕竟,当时你考上北大研究生,给我们留下的太深刻的影响了。” 苏亦没有立即答应,“这事,我得问问我爷爷,而且我很快要去北大报道的,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 招生办主任点头,“嗯,这是应该的,你先问苏校长,如果不放心的话,咱们可以先从一中开始。” 苏德章怎么说也当过副局长的人,属于他的领导,必要的尊重还是要给,要是苏亦不愿意或者苏德章不愿意,他一个招生办主任再怎么使劲都没用。 实际上,老爷子就在院子跟教育局的副局长在聊天呢。 得知这事之后,就当场拍板,“我们一中来安排吧,到时候,就让苏亦做一场学习心得报告就行。” 事情到了这一步,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老爷子只给苏亦一天的准备时间,就赶在周五下午给他在一中的风采堂给安排学习心得报告会。 风采堂是北宋名臣余靖的后裔的家族堂号,而一中的风采堂原是余氏族人将建于明末、祭祀余靖的“余忠襄公祠”旧祠堂拆了重建而成的。 由台山荻海现属开平人余清江设计,民国23年1934年奠基,民国26年竣工。 用砖、石、混凝土仿古构造,歇山顶,重檐。 歇山顶是古代建筑最为常见的屋顶样式之一,分为单檐跟重檐两种,而重檐歇山顶如果没有概念的话参考天安门便可。 在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重檐歇山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只不过后来礼制崩坏,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但放在古代,重檐歇山顶依旧是高贵的象征。 风采堂现在是一中的图书馆,平面结构为12柱,平面结构为12柱,进深3间。总面积为352平方米。 还别说,面积挺大的。 然而,等苏亦做报告的时候,发现地方还是有点太小了。 因为计划有变,原本只是安排毕业班的学生来听报告,变成了整个高中部。 后来,几乎变成了全校。 因为初中部老师也想去看,他们的理由很充分,苏亦是初中毕业就考研的,初中生也可以听,万一听了报告以后可以再来一个呢,就赚大发了。 这种可能性虽然很小,但谁也不敢笃定就没有。 最后闹到了校长办公室,苏德章也没法子,只好同意,毕竟是自家孙子的报告,人数当然多多益善,场面当然是越大越好,唯一的前提是苏亦不会怯场,然而,以苏德章对自己孙子的了解,这种场面还太小了。 所以,苏德章早就做好预案,报告现场从风采堂转移到旁边的新会书院。 这个时候,书院还属于一中的校舍,并没有被拆分出去。 跟风采堂一样,书院一开始并不是学堂,书院的前身是县衙所在地,民国初年,袁世凯为了筹集军费,要求各地变卖公产,时任新会县知事便以县衙破旧为借口公开拍卖,然后开平的余姓大族就打算投标了,因为风采堂也是余姓后人的说法。 一个外地人过来投标,新会本地人当然不肯,于是,有识之士筹钱投标,不能便宜外地人,才把县衙拍下来,决定兴建书院,为新会培养人才,惠及各乡子弟。 于是,苏亦的今天这场学习心得报告会就从新会书院开始讲起。 他坐在场上,环绕四周之后,问,“在场的诸位,知道咱们新会书院前身是叫什么吗?” “阖邑书院。” 台下众人答。 显然,大家对书院的历史并不陌生。 “那么大家知道书院是什么建成的吗?” “1918年动工,1927年建成。” 这一点,台下的学生并不陌生。 实际上,苏亦他们入学第一课就是由校长讲新会一中的历史,这些确实不会忘。 书院一开始就是又各氏族出资合建,所以一开始院曾供奉全县94个姓氏的3721个神位,所以一开始也被称为百姓祠。 只不过后来因故,被清空了,毕竟这玩意属于封建残余。 因为新会为侨乡,书院也不像传统的书院建筑,而是采用了木石砖瓦结构的晚清岭南祠堂风格建筑,而且,还是由著名的华侨建筑师林护设计的,林护其人也是挺有才华的,曾经设计了广州沙面万国银行和梧州中山纪念堂,林护虽然没有吕彦直出名,但作品还是不少,而且在新会却是大名人。 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融入了大量的西洋风格,其规模在岭南仅次于广州陈家祠。 建筑面积比风采堂大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报告会会被挪到这边的缘故。 关于苏亦的几个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