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68章:石头上有字 (第1/3页)
为了准备这一次河宕遗址的成果展,苏亦确实付出不少的时间跟精力。 绘画就不说了。 大量的画像都需要他跟曹子均来画,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帮忙。 甚至有不少画作曹子均也帮不上忙,比如,人类起源的进化演示图。 还有那些头盖骨复制品,这些东西都是他跟省博的修复师莫鹏亲自翻模的。 恰好,他们在室内整理陶器的那段时间,杨式挺病倒,省博的领导就让莫鹏过来帮忙,修复挖角出来的陶器,跟杨式挺一样,莫鹏也是省博未来的副馆长之一。 现在已经是省博保管部文物修复室的负责人。 为了准备人类起源部分,莫鹏跟曹子均都给了他不少的帮助。 然而,回到南国陶都单元,又得他亲自来。 所以,绘画需要他,文字说明需要他,策展大纲需要他,甚至布展还需要他,到了最后讲解还需要他,讲解完了,论证报告又需要他。 活真多。 所以定陵发掘经过讲到一半,他就讲不下去。 不是不想讲,是太累了。 他需要休息。 一觉睡到自然醒。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众人忙完工作,吃饱喝足后,在吴宗鳞等人翘首以盼之中,苏亦才开讲了定陵发掘的后半段故事。 这一次,听讲的人已经不局限于曹子均、沈明、白槿、吴宗鳞、周雅琴五人,就连河宕遗址发掘工作队的杨少详、佛山馆的陈志杰也都过来挺故事。 甚至连杨式挺也没有缺席。 从广州重返工作站,兼职工作站驻站医生杨师母,也一起过来了。 因为,昨天他讲定陵的发掘故事之后,经过一晚上的发酵,大家就都知道他很会将故事,讲的很精彩很传神让人很有代入感。 甚至有种茶楼说书人的范。 然后,这帮无聊的家伙(嗯,队长杨式挺跟杨式母除外),就都过来凑热闹了。 因为凑热闹的家伙,除了他们发掘队的人之外,祖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因为好奇凑过来挺故事。 也不知道怎么传出去了。 传到最后,都变成北京来的专家要讲自己挖皇陵的经历。 天知道,他们是这么把苏亦跟北京来的专家对上号的。 不过流言已经传去。 听故事的人陆陆续续的来了十几个人,这还是不少人被杨式挺亲自劝回去的结果,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头铁了。 或者是存着来都来了,听听再走的心态。 就连祖庙看门的秦大爷都过来了。 就知道流言的可怕。 见到这一幕,苏亦也哭笑不得。 然而,就在他说,“不要,故事先不讲吧。” 吴宗鳞第一个就跳出来,“苏队长,别啊,我们都等了一天,忙活了一天,就为等待这下午的故事时刻,可不能不讲啊。” 沈明也说,“就是,苏亦,你小子,这一整天都把我们的好奇心都吊到镇海楼那么高了,却突然不讲,过分了啊。” 曹子均也说,“苏亦,讲吧。” 就连杨少详跟陈志杰都让他讲,“我们俩,好不容易提前忙完手中的话,你小子突然不讲故事了,故意的吧。” 杨式挺却说,“没事,大家也都是好奇,讲一讲也挺好,当时定陵发掘的时候,我还在北大读书,也听到不少的传言,如有错误的话,咱们相互验证一下,应该就八九不离十,而且,前段时间成果展,大家都累坏了,今天也算放半日假,就当做跟大家讲故事吧。” 杨式挺又补充,“听说你昨天还讲了白老的考古杂谈,今天,也算是你的考古杂谈,挺好的,再说你杨师母也挺好奇的,大家都好奇,说说无妨。” 杨师母也点头附和,“小亦,赶紧讲,大家都等着听故事呢。” 苏亦想想也对,也没有拒绝,继续开讲。 再说,讲讲也无法。 讲定陵发掘的经历,也不是什么忌讳不能讲的东西。 定陵就在那里。 发掘简报都发掘了几十年,谁都可以讲。 他为什么不行? “昨天我们大家讲了为什么要发掘定陵,讲了一些背景,还有一些偏向中国考古史的东西,没什么故事性,就不跟大家赘述了。今天就给大家从考古队发现定陵地宫入口这部分开始讲吧,大家都没有问题吧。” 沈明五人当然没问题。 昨天下午他们都在。 杨少祥跟陈志杰都是考古人员,定陵发掘的背景多少知道一些,杨式挺就不用说了。 杨师母肯定不反对。 剩下一些祖庙工作站的人,他们想要反对也不知道从哪里提意见,你让一个看门的大爷提出质疑,这就有点难为人家了。 所以,苏亦这天的故事,就是从定陵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发现的宝城上方的洞口说起。 “定陵的券门终于被找到了,历经一年多的十三陵皇陵入口勘探,从长陵到献陵,从献陵到定陵,券门好不容易找到了。券门找到了应该怎么办呢?” 苏亦下意识提问,对象就是吴宗鳞。 吴宗鳞说,“应该是进入地宫里面吧。” 苏亦笑,“是要准备发掘,因为只是找到了一个砖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