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03章:北大的前世今生 (第2/2页)
有过校线,无奈,只好调剂,还算幸运调剂到央民。 结果不甘心的他,继续三战北大。 这一次,终于可以进入复试,却依旧被刷掉。 最后无奈,只好调剂到云大。 嗯,这是后话。 然而,对于北大的向往并没有磨灭。 然而,向往也只能向往了。 然而,谁又想到在一次考古工地实习的时候,因为感冒晕厥过去的他,眼睛再次睁开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了呢。 这就是命。 命运的牵引让自己再次跟北大结缘,苏亦觉得挺好。 众人大致打量一下校门,并没有久留,对于每一个前来复试的人来说,复试才是重头戏,参观是附带的。 至于苏亦,对于北大不要太熟悉,前世来了太多次,而老大哥钱立群,人家五十年代就考入北大,再次回来,算是故地重游。 就连陈飞,当知青前,也曾经来过北大,不然,他怎么会有北大梦呢。 为了方面全国各地前来复试的考生,北大方面提供了校内住宿,时间限三天。 然而,为了不耽搁,大部分考生都是提前来北大报道的。 这一来,问题就产生了。 因为,北大的复试通知书已经明确说明,提前报道的考生,不接待。 真的按照通知书的规定,考生都是要等明天才可以入校报道,但在场的诸位,都重视这次复试,提前一天报道。 这个时候,就有人犹豫,“北大会不会不让咱们进入校门内?” “不至于,顶多不安排住宿而已。”钱立群说。 这点大家却不在乎,“这有啥,来之前在火车站没少睡地板,别说火车站,在知青点,荒郊野岭都睡过呢。” 听到这话,苏亦却哭笑不得。 这帮老大哥,都是吃过苦的人。 但他不一样,今年才15岁,细胳膊细腿的,有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如果没地方睡觉,还要打地铺,那就要了小命了。 陈飞或许感受到他的担心,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先问问。” 钱立群也道,“真不提供住所了,咱们到外面的招待所挤一挤也是可以的,不用担心。” 苏亦点了点头,也只能够这样。 作为老大哥,钱立群一马当先,直接朝着门卫走过去,“同志,你好,我们是过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这是我的介绍信,请过目。” 身份证制度没实行前,唯一的身份证明就是介绍信,这是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很好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为社会治安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同时,也变相把百姓豢养在出生地。 结果,北大方面比大家想的还要人性化,钱立群出示介绍信,门岗放行,北大还安排工作人员把众人领到指定的招待所。 所谓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学生会的学生,而且一来还来了俩。 都是本科生,一男一女,还都挺年轻,标准的大学生装扮。 一来就开始做自我介绍。 女生叫黄莺歌,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男的叫王先勇,学生会的干事。 分别是历史系以及中文系大一新生。 77年才恢复高考,如果不算之前的工农兵大学生的话,北大这边基本都是新生。 不过两人则是以黄莺歌为主,一来就给大家问好,“诸位学长好,学校考虑到今年研究生复试情况特殊,特意安排了住所。” 交谈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几天提前报道的考生太多,校方无奈之下,才开放招待所。 这个无奈是真无奈,人太多了,一个个都在校园打地铺,那太影响形象了。 “诸位学长,咱们北大校园有点大,诸位可以边走边观看咱们北大的校园,提前熟悉一下环境,对诸位日后的校园生活也是好的。” 黄莺歌很客气,在去招待所的路上,还跟众人做相应的介绍。 “咱们北大西门,跟前面的汉白玉石桥,都是燕大校友捐资修建的,名为校友门和校友桥。建于1926年。石桥现在也被同学们称为‘小金水桥’。” “小金水桥”的称呼,苏亦前世就听过,也就只有北大学子,才有这样的底气了。 感受到众人有在认真的听讲,黄莺歌继续扮演导游的角色,“过桥后就是由贝公楼、穆楼和睿楼组成的三合院。建于1926年。贝公楼原名施德楼,1931年改名。这两个名字都是为了纪念汇文大学堂第二任校长詹姆斯·怀特·贝施佛德。贝公楼也是咱们北大的校长办公楼。” 说到这里,黄莺歌下意识停顿了一下。 因为她突然想起来,现在北大还没有校长到任呢。 所以黄莺歌把解说放在楼前草坪上的那一对华表,“据说,这两个华表,和天安门前面的两个,是配错了的一对。不知是兵乱,还是工匠的粗忽,居然有这种事情。也就那么一说,没有人去核对、反驳。” 还别说,这两对华表日后真的有人去核对了。 好像北联大就有一个教授去做考证。 实际上,北大这两对华表不是跟天安门的华表配错,而是国图文津分馆前的华表配错了。 原先燕园这边是有三根华表的,不过这些华表都是当年燕大从圆明园废墟运回来的。 燕大就是在圆明园旁边,当时,由于当时北洋军阀控制下,政府对圆明园管理的力不从心,以致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以“保存古物”的名义将圆明园安佑宫的华表强行运到燕大。 实际上,不仅华表,燕大好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圆明园废墟搬运的。 后世,圆明园废墟只剩下几块大石头,不仅仅是八国联军烧掉的结果,而是当年烧坏之后,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就没少从圆明园搬运建材,因为谁都知道皇家园林的用的建材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材料。 民国时期的圆明园号称,取之不尽的废料场。 大批的砖瓦,木材,石料等继续被倒卖,无数精美的汉白玉石雕、石碑以及假山太湖石等被运走,用去装饰和修建私人宅院和墓地。 不过这些八卦,却不合适在现场聊,所以苏亦很好的扮演着第一次来北大的游客角色。 同样,看到黄莺歌那么认真的解说,其他人也没有打断她的话。 不仅苏亦,钱立群这个原北大老学长也没有。 毕竟刚才钱立群也只是说到北大的来历,还没有来得及跟大家介绍校园呢。 这姑娘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其他没有来过北大的考生对于北大校园的好奇。 黄莺歌说的认真,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招待所就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这个时候,跟在队伍后面的苏亦就显得尤为鹤立鸡群。 看到跟在众人后面苏亦,黄莺歌多少有些疑惑,“弟弟,家属是不能住招待所的。” 顿时,现场一片哄笑,好不欢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