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二宋寻法_第二十回 尽忠报国心上刀 忍忍忍忍忍忍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回 尽忠报国心上刀 忍忍忍忍忍忍忍 (第6/6页)

行朝,不再像以往慷慨陈词,只是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赵构以“未有息戈之期[250]”为由不许。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

    忍七:(1142年,39岁)被诬告谋反,酷刑不屈,含冤狱中

    秦桧及党羽,威逼利诱岳飞、张宪的下属,诬告两人谋反,两人受酷刑不屈,含冤狱中: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253]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此军,却遭岳飞严肃回绝。秦桧又欲借军吏耿着之事陷害韩世忠,岳飞得知,便修书通报韩世忠,再次保全了韩。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岳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255]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256-257],岳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都统制王贵诬陷岳飞,王贵屈从;又收买张宪部副统制王俊,让其出面首告张宪“谋反”,从而牵连岳飞,并命人代他写好一份告首状。王俊利用张宪出外之机,先将告首状投送王贵。王贵又将此状送交秦桧心腹林大声。林又将此状转递到枢密行府张俊的手中。不久张宪来到,张俊便就势将张宪逮捕。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259]。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260]。秦桧派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秘密拘捕岳飞,并嘱咐:“要活底岳飞来!”岳飞虽已知杨沂中来意不善,还是毅然随之而往[261]。

    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262]。岳飞悲愤难当:“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便不再抗辩,任凭狱卒拷打[264]。万俟卨等用尽手段,岳飞也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265-266]。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岳飞父子与王贵、张宪“有异谋”、岳飞曾口出狂言“指斥乘舆”、岳家军在援淮西时拥兵不进“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岳飞一举定为死罪[267-268]。

    赵构无条件接受宗弼的议和条款,秦桧在议定誓表时感觉这样议和不妥,就向赵构说:“自古盟会,各出意以为之誓,未有意自彼出,而反复更易,必欲如其所要者。”(自古盟会,都是双方提出符合要求的条款为盟约,未有条款都由他们提出,并且反复修改,非达到他们的目的决不罢休。)赵构却说:“朕固知之。然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既无及矣,太后年逾六十,日夜痛心。今虽与之立誓,当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明言若归我太后,朕不惮屈己与之和。如其不然,则此要誓,神固不听,朕亦不惮用兵也。”赵构向秦桧直抒苦衷,为了平息南北战争,获得“孝养”太后,自己愿意受屈辱和议,以“孝”字来掩盖宋朝的腐朽无能。

    --------------------------

    赵构真正的威胁不是金国,最大的威胁就是哥哥赵桓。为什么宗弼在议定和约时能够“意自彼出,而反复更易,必欲如其所要者”?可以这么认为,皇统条约是宗弼独自议定内容,然后叫赵构签字,历史哪有这样的结盟签约吗?连秦桧都看不顺眼,忿忿地流露不满,可是赵构却能接受,为什么?

    假设赵构拒绝丧权辱国的条款,宗弼并不慌张,你既然不答应,那我就在河南地推举赵桓为帝,如果宗弼这样威胁,那赵构肯定就范。从宗法思想论,赵桓是正宗的宋朝皇帝,赵构仅是临时顶替,从实力上论,有金国的支持,赵桓何愁在河南站不住脚。如此是这样,赵构想再当宋朝皇帝就麻烦。册封赵构为帝固然伤害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但那是面子工程,再屈辱还有皇帝可当。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认为岳飞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宗正卿赵士以全家百口担保岳飞无罪,也遭万俟卨弹劾而革职并逐出临安。[269]文士智浃、布衣刘允升、范澄之等也分别上书为岳飞申冤,但都受到株连,刘允升被下大理寺处死,智浃、范澄之后来都死于流放地。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万俟卨等通过秦桧上报奏状,提出将岳飞处斩刑,张宪处绞刑,岳云处徒刑。

    宋高宗赵构当日批复:“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273]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受“拉胁(猛击胸胁)”之刑,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274](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275]此后,岳飞、张宪的家产都被没收,家属被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

    (

    点评(转),伊藤博文与李鸿章: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前,伊藤博文与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博文因日本想侵略朝鲜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博文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1909年,朝鲜安重根在哈尔滨,成功刺杀死日本侵略朝鲜的元凶,时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

    )

    (修改日志:

    1、2021-02-13。改加。“忍四….忍五….忍六….忍七”

    注:岳飞母姚玉珠,姓姚为实,名字玉珠为本文虚构,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