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三八章 人人都是小地主 (第1/2页)
“大朗,俺们家的粮食都称量出来了。”一个老庄户跑到了李岩松的跟前说道,因为李岩松家中就他这个独子,所以人家都喜欢喊他大郎。 “是吧,张叔,你家种的秫秫一亩地能够打多少啊?”李大郎笑着问道。 这里的田虽然靠近水源,但是配套的水渠还没有修好。之前一年时间大家的功夫都放在开垦田地上了。 所以大家今年种的大都还是旱田。这些山东来的移民最擅长的也是种植旱地作物。 李大郎自己种的是玉米,种子还是从镇上赊购来的,收了粮食之后还是要还的。 老张家中的秫秫则大部分都是从老家带的种子。 另外李大郎家中还种了五亩地的地瓜。因为他养了一头母猪跟几头rou猪崽子。 地瓜藤是很好的猪饲料。 “嗯,比老家打的粮食多,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第一年种,地力足,一亩地打了三石多哩。”老张乐呵呵地说道。 “哎呀,那您那五十多亩地,不是得打出来一百多石粮食啊,这怎么吃的完啊。”李大郎说道。 “是的呢,听说镇上粮管所收粮食,到时候卖点过去吧,这么多粮食也没那么大地方放呢!俺准备换点钱把赊牛的钱还掉。”老张说道。 老张也跟官府赊购了一头牛。 虽说是草原牛,比较笨,但是调教调教还是能耕地的。 对于关外这批大规模整体移民,董书恒给出的政策是第一年给安置粮,让大家能够渡过第一个冬天。 第二年粮食收了免税一年,让大家能够有余粮卖掉购置家当。 等到第三年就要正常的交公粮了。 现在关外的第一次秋收也才刚刚结束。大家都是喜笑颜开。 不管收成怎么样,这种出的粮食全都是自家的。最少也是够自己吃的了。 去年开出来的田地,今年春天终于收了第一季的粮食。 这里的田没得说,都是上好的黑土地。 整地的时候的烧了一次荒。草木灰都耕到了田里面去了。 虽然说每家都分了百亩以上的田地。 但是并不是每家种的田都是百亩。 在这些地中还有一部分的靠田林地。 另外,今年每家种的田地大小还跟每家的劳动力多少有关。有的人家的劳动力多一些,开垦的土地就多。 复兴军还出台了一个政策。那就是允许这些百姓跟官府赊购耕牛、农具还有种子。 但是,并不是每一户人家都有魄力去赊购的。一方面大家担心自己还不上。还有一方面就是现在好多人还不是非常信任官府。那些赊购了耕牛的人家开垦的速度也会快些。 于是就出现大家耕种的土地数量不一,还有种的粮食也不同。 关外之地虽然多山林,但是这些山林中的林木资源大多是属于国家所有的。 复兴军在的关外建立了大量的林场,专门管理这些山林。 李大郎可以带着人上山打猎,但是的山上的树木是不能随意砍伐的。 秋季的时候为了防火,林场甚至会将林子封起来,不允许随便进入。 李大郎自己的田开垦了四十亩,还有的三十亩的田没有开荒,只是在荒田上种了些黄豆、蔬菜。 这些荒田就跟自家的几十亩林子交织在一起。 按照规定,自家建房子、烧木柴都是要从自家的林子里砍伐树木。 李大郎跟着十五户人家刚刚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荒地,靠近河边的地方树木稀少,就是他们屯子所在的位置。 李大郎一家五口人,一个老娘,还有媳妇儿以及俩孩子。 俩孩子都不大,大儿子李林刚刚十岁,已经能够跟他一起出去打猎。 闺女只有五岁,名叫李玲,平时跟着奶奶后面,有些怕生。 现在他是民兵又是屯长,看起来还蛮威风的,屯子里的十几户人家也都服他。 但是刚离开山东的时候他也是十分的落魄。 每每回想起去年开春那一场大水,他的心中还是后怕。 原本的山东一地就是复兴军控制的,减租减息政策,让百姓的生活比之前好了很多。 李大郎家中虽是佃农,但是倒也过的下去。 不过当大家准备春耕的时候突然间来了一场大水。 还好复兴军的人及时预警。大家都逃到了崮子上。 万幸的是人没事儿,可是家中的房子却被大水泡塌了。 再后来大家就被官府组织着离开了家园。 官府的人说了以后他们的家乡会成为一个大湖。 有些地主不愿意离开,要留下来,他们自家的地都在那里。 但是李家本来就是小门小户,又没有田产。官府让迁移就迁呗。 李大郎曾经听村里的老人说过,他们的家乡以前就是一片大湖。 不然怎么会有菏泽这个名字呢! 李大郎将逃离时带出来的一点家当打包放在独轮车的左边,然后让自己的老娘抱着闺女玲儿坐在右边。 然后推着独轮车就跟迁徙的大军一起离开自己的家乡。 他们先沿着通向东北方向的陆路一直走到了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