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9章 芯片计划受阻(新年快乐!) (第1/2页)
魔都,中芯国际! 身为总裁的张如京,此刻颇为神情复杂,脑壳疼啊! 遇到难题了,准确地,是中芯国际遇到难题了! 台积电又针对中芯国际进行起诉,早在2003就已经起诉过一次,达成了初步的和解。而中芯国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芯国际需要向台积电分6年支付台积电1.75亿美元专利使用费。 这又是一次起诉,台积电又针对知识产权问题状告中芯国际,并称中芯国际盗用其商业秘密,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 张如京知道,台积电这是针对中芯国际的45nm制程而发起的起诉! 由于台省的政策原因,台积电在大陆只能采用0.25微米的芯片制程,无法满足台积电客户的要求,而中芯国际则将制程推进到0.13微米甚至45nm,并且开始兴建第2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台积电不得不采取行动阻止中芯国际的快速发展。 面对台积电的起诉,张如京不仅仅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甚至更多其他的代价。 比如放弃台积电专利比较多的0.13微米制程,转而使用更低或者更高的制程。 如果制程是0.25微米,性能显然已经不足了!如果是发展45nm制程,而又因技术不成熟,无法量产!这样的两难境地,会让他们中芯国际必然走向破产的地步。 前世的时候,张如京就是选择了一再退让。最终在第四次退让的时候,他败走魔都,被迫从中芯国际离职。之后的中芯国际,一再落后,处处受制与台积电。 此时,张如京同样在抉择! 面对第三次起诉的抉择! 一个选择是,直接舍弃0.13微米,走向生死存亡的45nm芯片,前途未卜,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 另一个选择是,妥协退让,再次获得一定的发展时间。 “张总,台积电又准备向我们起诉了!” “我知道这个情况,中芯国际一直发展不顺畅啊,遇到了太多的挫折。” 张如京面对副总裁龚志伟的话语,当即艰难地回应。 “我们的股东似乎也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我们得自己想一想对策才校” 龚志伟自然不想中芯国际落魄,想要解决掉目前的艰难处境。 “志伟,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吗?” “张总,前段时间关于浩研究院的新闻可不少,您是否有印象,浩芯片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有找上门合作!” “浩研究院前面也有与我们进行合作,特别是无人机的芯片方面。至于你的负责人是浩研究院的金越,你的老同学吧?” 张如京沉思了一下,随即想起了金越,有些意气风发的中年人。 印象很深刻,特别是关于芯片设计与生产方面,与他的理念特别合适。 但是,对于金越提出的合作方案,他根本没有考虑进去! 浩研究院,中芯国际,台联电联合建设新的企业。 这得他让出中芯国际的华夏市场,那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对的,就是我那个老同学,他已经放低姿态。如果合作不成,浩研究院甚至可以进行入股中芯国际。” “算了,暂时不考虑这个,我们还是先应对好当下的诉讼。” 张如京对于合作开设新的企业,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于是摇了摇头,拒绝了龚志伟的建议。 …… 台省,台联电总部! “金越啊,我们都是老同学了,实话实话,我们这边问题不大,关于是服中芯国际!” “老龚已经在努力了,剩下的话,那只能看意了。” 两人中年男子,正在进行交流。 其中一个人赫然是浩研究院的金越,另外一个则是台联电的副总徐建华。 中芯国际龚志伟,台联电徐建华,浩研究院金越,这三人都曾经是硕士生同学,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可以。 精英之中的精英,都是处于事业的巅峰,相对而言金越的成就低了一些。 此刻,他们两人与协商建设新企业的问题。 浩研究院寻求发展,想在芯片代工领域获得一丝生存的机会,避免未来受到限制。 台联电自从2000年以来,在芯片代工方面,一直被台积电压制住了,同样谋求新的发展。 之前见到金越到来,当即就答应尝试一下,他一直在做努力。 浩研究之前仅仅是在无人机方面有点点成绩,算是一个企业,自然不被台联电所重视。 但是情况在去年11月有所改变,特别的浩HTOne手机进行预约,再到火爆销售。 这样情况,直接被台联电的副总徐建华得知,再通报上去。 因此,最终获得了合作了机会。 可惜,棋差一着,中芯国际并没有想合作的意思。 目前就搁置在这里了,没有中芯国际的团队,台联电未必愿意与浩研究院合作。 这就是金越头疼的地方! “金越,假如没有中芯国际团队加入,也许我们就没有合作的机会了。” 思索了一下,徐建华无奈地笑了笑。 “我理解的,建华,浩的底子还有太薄了,特别是芯片代工与生产方面。” 金越同样无奈地点点头,芯片果然不是那么容易搞的,门槛太高了。 金越是冯浩花巨资从高通挖到的计算牛人,目前到浩研究院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 原来的时候,金越是作为高通技术中心的中部管理层,但依然被冯浩花了巨资挖到手了。 身为硕士生的金越,在台岛也有一定的关系。芯片领域的企业太少的,所以他的同学基本在台联电,台积电,中芯国际,这些芯片企业。 所以来到台省,就是寻求机会! 尽管有所猜测,但没想到,结果依然还是很悲惨。 “金越,尽量服我们的老同学老龚,有他的帮助也许容易很多。” “好的,建华,我会去做努力。” “起来,我一直非常好奇,你怎么跑回国内的了,还是在一家企业就职?” 两人聊完了正事,徐建华聊到了金越的就职问题。 “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我想回到国内,毕竟那是我的祖国,有机会的话,自然是想回到国内。第二,浩研究院的老板给了极高的薪资,以及期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