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14章 考察造船厂 (第1/1页)
大唐最强驸马爷正文第314章考察造船厂哇塞! 葫芦口大变样。 巨大的码头里,停靠着数十条船只,有战船,也有商船。 码头旁边是一座大型造船厂。 里面能生产排水量5000吨以上的船只。 不过呢? 此时,这颗星球上,船只最大也就数十吨,上百吨级别的基本不会有。 除了帝国能生产出数百、上千吨船,西方国家也无法生产出来。 海上马车夫还未崛起,西班牙也未发展起来,从前那个海上霸主牛牛。 此时的牛牛还没发明蒸汽机。 只有发明蒸汽机才让牛牛变成世界老大。 现在,蒸汽机由唐帝国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红利让帝国来享受吧! 嘿嘿! 到时候,咱们也用坚船利炮敲开西方国家的大门。 敢不听,派战船去轰上几炮。 震慑、恐吓! 对! 就是威胁利诱,哥不相信西方国家是铁做的。 丫的! 老子也到牛牛家,去租一块土地。 牛牛租港港百多年,我去租牛牛家的土地数百年,最好一次性买断,让牛牛郁闷下。 “少爷,我们到葫芦口了。” 陆逊来报告道。 “好的,我们上岸吧!” 杜荷道。 随着陆逊上岸,进入兵营。 “杜二,这地方发展很快呀!上次陪你来此地,还是一片废墟,荒芜人炎。 才二年时间不到,象一个小城镇似的。 人口应该有数万人吧!” 李德秋惊讶道。 呵呵! “德秋,不用奇怪,这地方已经是北海舰队基地。那个船厂是专门生产战船、 运输船只用的。这里的人,绝大多数是工匠。还有一些宗师级的大工匠。” 杜荷解释道。 “杜二,你这些产业没上报陛下吧!” 李德秋问道。 “没报李二,只是产业而已,又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何别什么事都要上报。” 杜荷摇头道。 “杜二,本小姐建议你,最好是报告一下,不要让人弹劾。毕竟,这里可是生产战船的地方, 皇帝谁不会猜疑。虽然说,你也生产商船,可是,战船也有,不要大意。” 李德秋道。 杜荷点点头。 李德秋说的也对。 战船太敏感了。 看来,还是要向李二报告一下,起码备个案也好。 杜荷自认为,不会做什么有损帝国的事,可是,象李德秋所讲,帝王猜疑心极重。 一旦让李二猜疑,事情就麻烦了。 杜荷还想在李二的支持下,尽快发展唐帝国的科技水平,一旦失去信任。 什么事也干不了。 “好!回长安,我向李二报告。你说的很对,万事小心谨慎,不要大意。” 杜荷道。 次日: 杜荷带着李德秋,跟着陆逊走进造船厂。 船厂有人站岗,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没有路条,什么人也别想进入。 毕竟,这是一个战船生产基地。 里面有好多技术是保密的。 其实,不需要那么复杂,此时就算有人想偷师,基本是不可能的。 主要是让员工养成习惯。 防患于未然。 “少爷,这个就是正在生产的蒸汽机战舰,排水量1200吨,满载排水量1500吨。 蒸汽机是辽西城运过来的,功率极大,足够驱动船只。再有十多天时间,就能下水试航了。” 陆逊介绍道。 杜荷点点头。 丫的! 真心大呀! 战船上的甲板已经镶嵌好,只剩下一些武器装备正在装配。 呵呵! “不错!真的很不错!全力生产的话,咱们船厂一个月能生产多少艘战舰?” 杜荷道。 “少爷,现在船厂有工匠二万多人,十多个船坞,生产一艘战舰需要一个多月时间。 若是把所有船坞利用起来,一个月能生产出十多艘。不过,商船生产会受影响。” 陆逊道。 “伯言,咱们生产的商船,主要销售到什么地方?” 杜荷问道。 啊! 陆逊惊呼一声。 看向杜荷。 “少爷,商船一直只销售给天下海运商社,是少爷旗下的船队,难道少爷不知道?” 陆逊道。 杜荷苦笑着摇摇头。 现在,杜荷旗下产业太多,那里知道得那么详细。 “不知道!” 杜荷道。 “少爷,商船除了舰队使用外,基本只销售给天下海运商社,其他商社有钱也暂时买不到。” 陆逊道。 想想也是,只有葫芦口的船厂能生产,其他地方无法生产,数量供应不了。 看来,到山东后,要把那个青岛购买下来,在那里修建一座大型船厂。 还有江南一带,也该布局了。 “对了,伯言,造船厂的工匠怎么招聘到的?” 杜荷问道。 “一部分是辽西城派出来的工匠,绝大部分是从山东、江南一带招进来的。 北方很难招聘到会造船的工匠,最好的工匠在南方,不过,很多人不愿意来。 所以,建议少爷,想办法在江南一带再筹建一个造船厂,那样工匠不需要担心。” 陆逊道。 杜荷点点头。 清楚陆逊说的没错! 南方水网密布,需要船只运输。 北方基本没有船队。 造船工匠也就少了。 为了获得大量优秀工匠,杜荷开出极高待遇。 当然了,帝国境内所有工匠基本都知道,杜荷对工匠是最好的,不仅给予高薪,还安排工匠的家人工作、生活。 提高地位需要李二同意,杜荷没办法解决。 不过呢? 只要在杜荷旗下,不论在什么企业,都会受到重用,也敬重工匠们。 杜荷取出1500吨排水量的运输船图纸,交给船厂负责人。 看到图纸上那么大的船只,负责人兴奋无比。 连与杜荷等人都懒得说话,一头扑在图纸上察看。 杜荷摇摇头。 太敬业了。 在陆逊陪伴下,杜荷带着李德秋参观造船厂。 看到工匠们在争论,杜荷也会参与进去,与工匠们讲解图纸上的疑难问题。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工匠真的很牛逼。 能举一反三。 杜荷看到船厂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马上向工匠们建议,采取流水线作业法。 一道道工序分离出来,专门生产一道工序零配件。 形成模块化生产。 工匠们分分接受了流水作业法生产。 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数倍。 走出造船厂。 “杜二,这个造船厂有多少员工?” 李德秋问道。 呵呵! “让伯言回答你吧!我也不是很清楚。” 杜荷道。 “少夫人,整个船厂一共有员工近三万多人,其中工匠有二万多人。这里面说的二万多人,不包括学徒。” 李德秋震撼心灵。 太大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