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8章 惊动了省里 (第3/3页)
等; “彭商所现在已经获得了国事院的批准,现货交易场所也已经成立了,在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的经营方面可以从彭商所那里引进一些专家到这里任职; “产业布局方面,在摩托车、面包车和轿车组装厂之外,如果海南能够申请到保税区政策,我们可以考虑在这里设立一批汽车和摩托车的零部件厂。估计能够带来数万就业机会; “另外还想建议一下,海南这边可以率先打造房租价格指数,走低的房租有助于吸引外地的产业,对于一些文学创作者、自由职业者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最后就是希望省里能够对机票进行补贴或者税收优惠。毕竟所有人员的进出都会优先考虑飞机。” 这五项建议大部分都与石主任沟通过,并且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可cao作性也提高了很多。 “我们现在已经有二三百人在三亚,以后还会尽快扩大到两三千人,甚至今后上万人也说不定。说实话现在机票开支的确有些高。如果我们以后在海南建设制衣厂的话,员工可能就会上万人,交通成本方面就太高了。”张晓蕾在这里经营管理几个月,其实已经部分地享受了价格优惠,可是江奕不是说过还可以继续优惠嘛。 “陈董,一架飞机一天少赚一点也行,省里也在考虑给予税收优惠。海航现在就是整个海南的阀门,要是成本太高的话,民众接受度不高、仍然达不到提高海南热度的效果。”这个话题是省里有过定性的,赵领导很自然地就从陈董开刀了。 “领导,这几年我们也是想尽快扩大机群,才能尽快形成规模效益。省里要是有一些优惠,或者补充一下资本家,海航就能在全国航空领域创出一块地盘来。”陈枫知道今天不拿出点姿态是很难过关,可是真要一下子把票价降下来,他是真的非常心疼。 在他心里,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和工薪阶层怕是难得坐几回飞机,国企和政府部门才是真正的目标客户,也只有这些人不在乎机票的价格。 “其实我们在海航也有参股,如果这边的潜力已经到头的话,鲁航已经跟我们联系过,我们会考虑跟鲁航合作。”韩成斌难得说几句话,一说出来就是杀招。 现在的省级航空公司牌子不小,飞机没几架。江奕家如果真心支持的话,怕是齐鲁航空很快就能腾飞。 “是啊,我刚刚初步算了一下,东北和齐鲁省每年可以为海南贡献十万以上游客,一个来回怕是就是上亿的收入。”张晓蕾也及时地补了一刀。 “如果机票价格降到现在的4成,也就是400块左右,那些效益较好企业的职工一个月薪水就能覆盖,这样就能把飞机从少数人的市场变成一个大众市场,率先走出这一步的航空公司肯定能过拔得头筹。”江奕跟陈枫沟通过票价的问题,这次也没跟后者商量,直接就报出了自己心中的真正低价。 三个人轮番下来,陈枫那里就不好看了。 可是当他环顾四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亲友团没有一个人愿意支持自己。 各位在座的也清楚:现在的飞机、渡轮离开海南的时候都是满员的,返回的时候都是半空的,这对于整个海南来说就是失血。如果海航还不开口子输血,海南的“身体”怕是要很难撑得住了。 赵领导笑眯眯地看着各位。他感到这个场景似曾相识,不就是刚才开场的时候几个人向自己“灌输”海南经济下滑的负面印象嘛,没想到现在矛头转移到海航那里去了。 哈哈,哈哈! 不过,江奕等人的立场跟省里还是一致的。毕竟江奕家是真正的二股东,参股仅次于省里。人家现在做出姿态愿意“舍小家,为大家”,省里有什么不舍得的?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马上就要建成了,到时候鲁航要是插一手,海航在本省的垄断地位可就保不住了。陈枫,你们可要作出预案。” 别人还只是旁敲侧击,赵领导这个“提醒”可就有直接效力了。你要是真的多以为只是听听即可,那么年度审计的时候有你的好看。 “我们现在的确是实力不够,三亚机场···”陈枫暂时还没有能力估计这个地方,他也知道海南这边能够消费机票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年的重点是发展东南等区域的客源。 “我估计齐鲁航空公司应该对三亚机场感兴趣。毕竟三亚那边以后会承载很大一部分东北的人口输出,也会是华国连接东南亚的一个枢纽。”看到陈董还是在拼死抵抗,江奕的威胁又上来了。 以前这个威胁还不太现实,可是如果有了江奕家的支持,有了齐鲁省、辽省的客源支持,这个威胁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江老板以前就说过要牵头推动对海航的增资,有了省里、江老板的支持,我们愿意多支持省里的决策和产业布局。还希望江老板以后在客源方面多照顾我们。”陈枫今天被挤兑得狠了,再加上江奕左手资金、右手齐鲁航空,胡萝卜加大棒的滋味不好受,他也不好多坚持。 而且赚了钱也是省里、江奕家这两个最大的股东获益,现在让渡利润出来,他们能够理解即可。 有了陈枫的表态,赵领导的兴致一下子就高了很多。这也算是自己协调下来的一个大事了。 其他五个项目本就是利好本地的,只是需要本地配套政策、向国家神情优惠等,现在海南还有挑食的空间吗? 至于土地使用费等,只要投资者需要,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没有问题,而且是免交出让金。 这一场下来收获就太大了,对于HAN省来说尤其如此。 “江奕可真是天才呀,这么多想法,我们在海南这么多年的都没想到。现在贵公司在本地还刚刚开始,等到理顺了,我们一定去那里长长见识。还希望江老板、韩经理多多给我们出主意。”赵领导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来的时候还真的没有这么多想法,那时候对于江奕的认知还脱不开年龄限制呢。 听了赵领导的表扬,江奕笑了笑。他知道领导这是要等公司有了一定规模,拍出照片才好看。 或许是觉得有愧于江奕的贡献,或许只是随口一说。赵领导给了江奕一个“天才”的帽子。 他可想不到一个善于发挥的前记者——张晓蕾——能够依托这句礼节性的表扬变出多少花来。 江采就比以前多了个心眼。他的牛皮吹出去了,被外面的风一吹,也有些清醒过来了。“小奕,在这里投资这么多,这几年能赚钱吗?” “不用管短期,我们亏得起十年。” “十年也太长了吧,那时候还不知道咋样了呢。要是还赚不到钱呢?” “我们不是来赚钱的,我们是来建设的。”里面有太多的不可说,江奕只能跟他诉诸“情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