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1990_第61章 进京办论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1章 进京办论坛 (第1/3页)

    九十年代是商业票据批量制造”传奇故事“的时代。

    同一个央企签发的票据,在资金充裕的申城和西北的甘州贴现,可能会有3-5%的成本差异。滑稽的是:这两张商业票据其实风险完全一致,只是由于当时金融市场割裂、各地资金成本差异造成的。

    所以票据市场发育初期造就了众多的“飞鸽族”,不少中介公司或者银行客户经理押运票据转战各个地方、收获资金差价。

    银行这么玩,央企玩得更溜。通过在市场上回收本集团财务公司签发的票据,完美获得无风险收益:收了商票之后就是自己付钱给自己,哪还有什么不确定性?

    韩成斌加入财务公司协会之后,就可以借助这些成员企业的力量获得资金,自己再通过票据交易中心收取更多的较低资质企业签发的票据,这中间的价差至少在3%。一个亿的商票就是300万的净利润,相当于自己办起了银行。

    更重要的是,整个市场就被激活了,那些被银行贷款门槛挡住的很多中小企业就有了活水。前提是:江奕要认可这些中小企业或者较小的国企。

    “哈哈哈哈,没想到韩成斌这么给力!”江奕高兴之下,竟然从梦中笑醒了。

    太能赚钱了,太能实现资金的价值了,太能让自己改变一些东西了。

    “二叔,你怎么了?”江奕的声音太大,睡得很死的江树良都被江奕吵醒了,一边揉着眼睛一边看着江奕。

    会议期间,江正民等人的到来压缩了空间,江树良就在江奕这边支了个小床,没想到却发现这个二叔睡觉这么不踏实。

    江奕嘀咕了一声,看看时间已经到了早上六点钟,打了个哈欠:“该起床了,今天还有课呢。我去看会书了。”

    江树良翻了个身,再次睡着了。

    江奕到了书房,心里却是老大不踏实。他暂时挥去了商业票据的美好远景,把思维集中在了两天后要召开的“彭商论坛”上面来。

    郑伟国到底也不敢答应在10月31日召开论坛,江奕也只能让步了两天。这让他有些觉得心惊rou跳。

    这个时代的人还是理解不了“清理整顿”四个字的含义,更是无法想象这四个字再加上“宏观调控”的力量。

    当整个国家对于资金利率无感、微观神经末梢还没有启动的时候,调控就只能下猛药,这些猛药对于二十一世界的人来说肯定是消化不了,所以江奕才这么高度紧张。

    “计划委管物价,内贸部管商品交易,都请来了高级领导人,也会支持我们;

    “央行也没问题,即使没有领导出席,魏学敏的顾问身份足够了;

    “辽都也很支持···”

    江奕顺着参会嘉宾一溜看下去,心里却还是不踏实。可是又说不出为什么,那就让始作俑者——魏学敏——来一趟。

    “江奕,我想过了:如果申请到国家级新区,彭城交易所可就稳了。”魏学敏还是没有那根弦,见到江奕就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一大新发现。

    这不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嘛,真要是解决了还要劳您大驾?

    看到魏学敏还是这个状态,江奕只能吓唬他一下:“魏教授,我们打听了一下,估计这次的清理整顿之后,会有90%以上的期货交易所关门,以后只会保留少数几个。”

    “不可能吧,这样对经济的影响太大,而且咱们国家也需要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怎么会?”虽然是政治经济学出身,但是魏学敏已经在近几年逐渐转化成了“市场派”,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也懵圈了。

    彭商所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而且全国那么多交易所怎么能说关张就关张?

    “所以我们要证明给有关部门看看,彭商所是有自己独特价值的。”

    江奕这是要给魏学敏出难题了,只是这似乎难不住他。

    魏学敏的眼晴转了两轮,就有了计较:“孔教授的社会学课题可以和燕师大合作,估计他们可以请到;高校长这样的理工科院校可以联系到京里的水木大学,鲁大的陈教授可以推动和燕大的合作。

    “这些专家们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即使以后批准了国家级新区,后面落实也要经常涉及各个条线。”

    “以课题研究作为突破口,年度发布会作为根据地,再加上国际研讨会的声势,以点到面就形成了。不错,可以这样干。然后呢?”江奕明白魏学敏的思路,这就是以专家视点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应该能对彭商所有所帮助。

    “还缺一个:国家社科中心,这个可是号称‘华国第一智囊机构’的,必须想办法跟他们挂上钩。张教授的课题组里就有社科中心的专家,这次你可能要参与进去了。”魏学敏终于再次贡献出了宝贝,而且是比大学更加直接的渠道。

    国家社科中心是直接研究现实问题的,对于政策的影响力相比纯学术研究的大学更胜一筹。

    毕竟这时候大学研究和现实的结合还不太紧密,要等以后的科研院所转型以后才会有更深的耦合。

    只是江奕跟国家社科中心的交集并不多,这次只能通过张教授那边“曲径通幽”。

    “行啊,反正张教授那里是绕不过去了。”前几天就想通过张教授那里和财政部门挂上钩,只是那时候江奕还觉得太费时间;如果还能跟社科中心联系上,张教授的砝码就会重得多。

    “还有呢?”江奕没想到要靠自己的身体换来经济系的支持,现在的情势下也只能从了他们。

    “还有···我们这样确实是太被动了,应该多关注一下上层建筑,以免措手不及。”魏学敏的心智已经被剥削到了极点,他的招数也已经出尽了。

    一个学者还能有多少直接拿来就用的招?

    “上层建筑?”在魏学敏的带动下,江奕慢慢地抽丝剥茧,终于想起了自己为啥总觉得有些欠缺了:“我感觉还有一个关键部门照顾不到,这个可是治理整顿工作小组的牵头部门。”

    “这次的清理整顿工作小组是证券监管部门,哎呦,这个部门···”魏学敏也想到了这个部门,脸色都变了。

    这个部门直接面向个体投资者,与银行监管部门不同。所以他们要承受太多纷繁复杂的声音,压力不是一般大。彭商要是想获得他们的认可,难度也将“更上一层楼”。

    尽管央行是金融行业的发源地,而且自己也兼了顾问一职,可是魏学敏还真地跟证券监管部门无缘。时间太短,也来不及建立太多联系。

    江奕看看时间差不多了,这才透露自己的想法,也好趁机压一压魏学敏最近高涨的姿态:

    “贾晓礼这次很支持彭商,提前两天就到了燕京。这两天他可以用香江商品交易所的身份拜访一下证券监管部门。

    “星岛的交易所也想参与进来,只是他们的时间来不及,那就让他们在论坛结束后再去。两个相对发达经济体的交易场所把彭商的“先进经验”传递出去,那就要好得多了。“

    这时候的华国一心要对标国际先进市场,香江和星岛可不就是国际先进么?

    自下而上地去改变监管部门的想法,可谓极度困难;以先进经济体的经验去为彭商所张目,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才是真正的王炸。

    “这样会不会让人说成是‘挟洋人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