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2章 被行长拒绝 (第2/2页)
。” 大意了,没想到这里的学生竟然提出这么专业的问题,倒是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哈萨克表面上接受了罗沙国央行的“指导”,实际上却已经做好了准备,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在悄悄地印制新的货币,现在距离最终推出只有两个月时间。 所以他们对于罗沙国的任何要求都来之不拒,摆出了一副“任尔索取”的姿态。 别人不知道,江奕却能以“后视者”的眼光听出加利姆的话外之音:他在表面上赞扬着“新卢布区”,实际上却并没有否定关于发行新货币的计划。 毕竟是一国央行行长,当面撒谎的事情肯定是被逼到份上才行,现在还是能够应付的程度。那就说明,哈国不会因为江奕推动的一些投资和美元流入而做出较大改变。 在赵晓晴带动下,又有两人提出了一些比较中性的问题,加利姆倒是应付自如。 看得出来,这是个练过的。 只是接下来程德的出场,加利姆可就没有这么容易对付了: “请问行长,10月4日,在罗沙国发生了叶总统炮轰白宫的事情,刚才您说哈国与罗沙国关系比较紧密,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叶总统炮打白宫事件之后,请问你们还对罗沙国有那么高的信心吗?” 听到这个问题,加利姆不禁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这是他的习惯性动作。每次遇到难题,可能需要违心地说一些话的时候,他就会下意识地摸一摸。 “叶总统炮打白宫事件”是西方双重价值观的一次完美体现。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炮轰,以武力强行解散俄联邦最高苏维埃。 这样一种行为却获得了美欧等国的明确支持,让全世界的民众眼镜掉了一地。军队不干涉国家运转、议会立法权等西方国家标榜的政治基本原则全被践踏,可是由于西方国家对那个党的憎恨延申到了那个党占多数的议会,所以西方的表达让世人哗然。 如此看来,一切所谓的“原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 “华国有句古话,叫做‘求同存异’,我觉得我们和罗沙国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各自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一致和协调。”加利姆终于找到了一些好的说辞,从华国的语言中找到一些感觉,稀释程德这个刁钻问题的攻击性:“可能在座的并不清楚,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最多的人群是罗沙族,而不是哈萨克族,可是两个民族一起非常融洽。” 可是有些同学并不满意,于是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了一些缠斗。只是这时候的加利姆已经站稳了脚跟,加上又有华国的所谓古语“求同存异”护身,倒是也没出什么问题。 时间过了80多分钟,庞老师终于松了口气,即使现在没人提问,也至少不会太短。 “加利姆行长先生:我们小时候学习地理,我们北部的邻居是最大的内陆国,现在贵国成了最大的内陆国,这对于经济发展形成了阻碍。不知道哈国有没有什么计划避开?”等到事先安排好的所有提问都结束了,秦鹏小小地秀了一把英语口语,发扬了“燕京人综合素质高”的优良风格。 这又是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哈萨克其实不小,270多玩平方公里的土地足以让他进入世界地理大国的序列,这也是江奕敢于向黄校长承诺邀请“大国总统”的根本原因。 可是哈国最大的难题就是身旁两个全球前五大版图的国家。而今天,他站在其中一个大国的学校里。 “这个同学的问题不错。哈萨克的交通不是很通畅。所以我们和贵国合作开发大型仓储基地,今后也会大力开发铁路运输。”加利姆原来对于花大价钱开发铁路还是不太支持,毕竟这个国家缺的东西太多了。可是看到华国的发展情况,却又起了“搭便车”的想法。 “最大的内陆国”这个说法正好给了他一个形象的说法,更是提醒他那个年轻人曾经游说过总统。 江奕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是得抛出自己的意见了,要不然哪儿能有更好的机会显示自己的“先见之明”呢? “加利姆行长,我觉得贵国现在缺少货币的问题其实不大,只要能够和华国签署一个货币互换协议,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哈国也有不少人和华国打过交道、做过交易,人民币已经在民间有较高的接受度。如果能够在哈国使用人民币,对于解决‘钱荒’的问题可以说非常有帮助。” 加利姆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家伙。邀请我来做演讲,还要给我将一军,让你得了面子又有里子,那那儿行? “我们针对货币互换的事情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华国的人民币现在还有贬值的倾向,而且存在官方和地下两个市场。说实话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和华国的央行更好地合作。”加利姆显得准备充分,完美地秀了一把肌rou:“另外,我们国家的铜业公司月底就要在香江证券交易所上市,预计会很大地改善国家的外汇账户。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准备,我对本国经济的前途充满信心。” 这个姿态做得很足,也充分显示出自己在西方留学的功底。至少加利姆是这么想的。 江奕不仅笑了笑。这个加利姆到底还是年轻,意识不到哈国的新货币会有多“缺血”,所以银团贷款协议到现在也没签。他可能以为有了江奕推动的几个合作协议,以及进入的美元就能稳住一个国家货币的发行。 “另外,我这次到贵校来,是因为这里有我们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加利姆看到江奕在那里云淡风轻,起了一个调戏的念头,他的这句话已经成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只是忽然有一个人cao着外语打断了他:“加利姆行长,我想向您请教一下: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是不是原来在卡拉干达州铁米尔套镇一家钢铁厂工作过?” 这个外语问题只有很少几个人听得懂,其中就包括加利姆。因为这个外语就是俄语。 “请问您是?”事情涉及总统,他必须小心谨慎。 “我以前是华国川蜀省的一名物理老师,现在是一个钢厂的副经理。这次到燕京是来跟贵国签约收购钢厂的,贵国总统的京里提醒我,那可能是我的一个笔友。”周柏川看到时间珍贵,一股脑就把情况说了一遍。 “哦,这个事情我听说过,总统这次来还跟我提过。只是由于时间安排比较紧张,所以没有麻烦贵国外交方面的人。”加利姆差不多确定了,这个人就是总统口中提到的那个笔友了。 事实上,纳总统是在二十多年后访华时主动提起这个笔友的往事。只是那时候的周柏川已经去世,让这段经历永久地封存了。 有了这一段插曲,一个正式的演讲就有了“情感元素”。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加利姆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就像那个姓江的小老板没那么无害一样。 “说实话,江先生邀请我做一次演讲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带着大家在哈萨克大草原上遨游。我没想到会有这么深刻的问题,看来华国的大学确实水平很高,我会考虑向总统先生建言,与贵校互派留学生。” 政治太高,经济太远,留学最实惠。行长的表态迅速引起了大家的热捧,估计人民大学内部要嫌弃俄语的学习小高潮了。 这时候人们再看看刚才提问的赵晓晴,就会明白人家选择的方向有多么正确了。 周柏川被陪同的外事部门的人叫过去了,中午也不需要江奕陪同加利姆。 江奕也更希望中午不要被打扰。如果说上午的演讲是一个开胃菜的话,下午才是大餐、正餐,万一午餐时被外事部门的人警告一下,很多事情可就不好办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